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0(1 / 2)

加入书签

呢?

因为细纱技术要求比准备车间高,灵活性比整理车间多,灰尘比前纺车间少,就连机器的噪音都要比布机车间小。

原主工作的六车间占地面积不小,车间顶上的白炽灯,24小时都亮着。

棉纱对温湿度的要求都极高,车间是25℃的恒温,没有窗户,只在四面墙的高处固定了几个大圆盘抽风机。

抽风机里头那三片铁扇叶,“呼哧呼哧”响个不停。

偶尔有天光从铁扇片的空隙透进来,才让人恍惚意识到,外面居然还是白天呢。

车间里,一排排机器摆列整齐,机台锃光瓦亮。

如果是小学生写作文的话,肯定要把它们比喻成列队迎检的卫兵。

机床两头各安装个大油罐桶,里面码放着一捆捆的棉条。

但环境好归好,活却不好干。

一个熟练的挡车工要挡两台半车,一千个纱锭。

人在机器间来回穿梭,手脚不停地抓起断掉的细线头,对准机架滑下来的棉条头,将它们迅疾连接上。

这个过程中,纺织工还得钩掉卡在轴承缝的绒棉屑,又要见缝插针,眼明手快,刷掉机床板上积累下来的纱灰。

这几个步骤,每走一次巡回,每换一次粗纱,每接一次纱线和做清洁工作,都必须得跟卡尺量过一样,做到规范化。

说白了,挡车工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手脚麻利。

否则纺出来的纱结头多,线不均匀,那就进不了甲等品头仓了。

而原主,从她独自上班的第一天起,手上出来的都是甲等品。

也得亏她强大的肌肉记忆,叶菁菁才能顺利地把这个班给上下。

一上午的时间,她感觉耳朵都要聋了,那个机器的轰隆声,简直堪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她的两条腿,也沉重地像灌了铅一样。

真的,整整几个小时,她不停地围着机器转,估计加在一起,起码走了十里地。

这日子,当真生无可恋啊。

叶菁菁筋疲力尽,全凭本能,跟着车间工人们一道去食堂吃午饭。

其实,这时代好多职工,为了省钱养家,都是从家里带饭吃。

但纺织厂效益好,领导舍得在吃食上投入,食堂以物美价廉而著称,故而绝大部分人更乐意直接吃食堂。

纺织三厂的食堂宽敞,足有一两百平方米大,整洁明亮。左手边一面是诗墙,算批儒评法的时代产物,上面贴的都是厂里工人写的诗。

叶菁菁随意瞥了一首,上面用钢笔写着:谁说老粗没文化?登上讲台要讲话,创造历史讲历史,天大困难饿不怕!

她乐了,不晓得这是署名的“车间老工人”原创,还是请人捉刀亦或者干脆抄来的。

打油诗也不好写呢,现在让她写,她就一个字都写不出来。

叶菁菁花了一毛五分钱的菜票,要了份狮子头荷包蛋外加青椒炒菜瓜的甲菜。

然后她又顺着原主的记忆,熟门熟路地去舀了一搪瓷缸的米汤——食堂的米饭是先煮后蒸的,剩了大量的米汤,可以当成白开水,免费供应给职工喝。

米汤桶旁边还有个体积相当的大桶,里面装的是免费菜汤,看不到油花,只有几片漂浮着的空心菜叶子。

本能告诉叶菁菁要舀,但她的意志拒绝了。

她想不开咯,没事喝洗锅水倒自己的胃口。

结果,她端着搪瓷缸子,找同车间的年轻女工一块儿坐时,桌上的人闻到她搪瓷缸里传出的肉香,集体惊呆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