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8(2 / 2)

加入书签

叶菁菁从原主的记忆中翻出这段信息的时候,只能表示大写的佩服。

父母为了儿女能够吃上国家粮,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当真是无所不用其极,什么都可以牺牲。

孙佩兰的丈夫社会意义上死亡后,也跟着妻女一道回了西津市。

但是他不可能找到工作,只能去扛包,赚点儿苦力钱。

至于孙佩兰自己,跟大部分回城知青一样,还处于待业状态。她正等知青办的通知,看后面能不能安排工作。

只是她不敢闲着,每天骑两个小时的自行车去城郊收鸡蛋,然后拿到市里加点儿价再转手卖出去。

这是件极有勇气,甚至可以说是胆大妄为的事。

别说现在是1977年了,哪怕真等到改革开放以后,八十年代初了,第一批做小生意的城里人,看到朋友也要背过头去,自觉丢脸。

孙佩兰能大大方方的,实在不容易。

叶菁菁有点儿好奇:“姐,农民为什么不自己进城卖,不是价格更高吗?而且他们自己在本公社收鸡蛋,应该更方便啊。”

孙佩兰扑哧笑出声,对这位妹妹的天真直摇头。

“你以为农民想进城就进城啊?没个正经理由找大队开到介绍信,到城里也要抓盲流的。”

叶菁菁在心里啧了声,难怪她那位农村出身的中学老师,一说到计划经济时代就没好气。

合着现在农民没人身自由啊。

“再说了,农村能有几辆自行车。他们要走路过来,鞋底都要磨破了。”孙佩兰叹了口气,“我也就是借着这点优势,才能挣几个钱。”

可惜现在天气热,鸡蛋摆不住,卖不掉只能砸自己手里。

叶菁菁好奇了:“怎么会卖不掉呢?你这又不用蛋票。”

她住院这一礼拜是发现了,1977年真的买点什么都要票,票证比钞票都宝贵。碰上不要票的东西,大家都当成宝贝拼命抢呢。

孙佩兰叹气:“那我也不能正大光明摆在大街上卖吧,回头红袖章就能抓我。我只有一家家地敲门碰运气。”

嘿哟!叶菁菁真是服了她,直接示意她挎起篮子:“走,我今天就给你卖掉了。”

她敲开了隔壁病房门,冲里面的病人跟家属露出甜甜的笑:“各位同志,我今天要出院了。亲戚朋友送了好多鸡蛋没吃完,我想带回家怕来不及吃,白摆坏了。我就想问问各位同志,你们要鸡蛋不?要的话,咱们换一换可好?”

病房里的人都来了精神。

现在鸡蛋可是公认的营养品,谁家有病号不想办法弄两个鸡蛋补补身体啊。

立刻有人走上前问:“你这鸡蛋怎么换啊?”

有生意上门,孙佩兰登时支棱起来:“粮票也行,钱也行,看你怎样方便。”

眼下明面上的规矩不允许私人交换物资,但实际上除了享受特供的人群之外,几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进过黑市。

这种小范围的交换,更是司空见惯。

很快,孙佩兰的一篮子鸡蛋就变成了一沓子毛票和各种票证,有粮票也有肉票和油票。

她拎着空篮子跟叶菁菁母女二人一道出医院的时候,整个人都恍恍惚惚的,难以置信:“这么快!”

叶菁菁给她支招:“以后你就在医院卖,这里想要鸡蛋的人多。”

孙佩兰猛点头,又开始懊恼:“哎哟,怎么卖光了,我要给你留几个鸡蛋补补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