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40(1 / 2)

加入书签

人,他还跟蒲老师之前坐馆的西铺村毕刺史家有亲戚。

历史记载蒲老师在毕家做了三十年家庭教师,可以说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了。

因为这样的关系,被退休的王大人引荐一下进京城是很正常的事儿。主要是蒲老师虽然年纪大了,但是科举之心还没死,有能进京增长见识的机会,那肯定是想试一试的。

特别是听说是前科探花、如今的左副都御史林大人家,那他更是非常愿意来了。

说起来蒲老师的一生,也真是令人唏嘘。

他原本有着一个十分光彩夺目的开局——他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小地主家庭,家里几代人都读书有成,中了好几个秀才、贡生,只是可惜没有能够中举。

到了蒲老师爸爸那一辈儿,老爷子也是从小苦读,立刻科举兴家的,在十几岁的年纪,就因为才华横溢闻名乡里,可惜最后多次科举都失败,连个秀才都没考上,着实是太打击了。

好在备受打击了之后,蒲爸爸终于意识到了自己不是读书科举的那块料,然后就愤而转了专业,开始专攻经商。

蒲家在本地还是有一定的名声的,毕竟是经营了好几代人了,繁衍生息、繁荣昌盛到一整个村子里头都是他们家族的人。

甚至整个村子都因为他们蒲家的人太多了,而改名叫做了“蒲家庄”,就,非常能够说明问题了。

蒲爸爸因为科举不成功,转而开始做生意,没有想到居然一发不可收拾,直接让他们家成为了蒲家庄的首富。

所以说,人为啥非得要死磕一条路呢?科举考试毕竟是少数派的游戏,如果有做生意、赚大钱的天赋,那为啥不快快乐乐地丢下八股文,跑去发大财呢?

反正蒲爸爸这么干了,所以他很快乐地度过了大半生,就是唯一有着一个遗憾——他们家到底还是没出来一个读书人,连个秀才都没有中上。

好在他还有儿子。

几个儿子里头,他觉得他的小儿子蒲松龄最为聪慧,这孩子也是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展现出了读书的天赋。

于是蒲爸爸十分贴心地帮儿子设计好了人生道路。

先成家,后举业。

蒲老师十八岁的时候,蒲爸爸做主让他跟早就定下婚约的刘家女成了亲。

大约是这位刘家姑娘很旺夫,婚后一年,蒲老师第一次去参加了童子试,没有想到一鸣惊人,直接拿了县、府、道三试第一,成了时任山东学政施闰章的弟子。

有小道消息称,蒲老师当时年轻气盛,仗着自己才华横溢,在童子试的考场上放飞自我、自由发挥,并没有按照八股文既定的规则应试作文,而是按照自己的喜好与特长,写了一篇悬疑小说……

这就……

莫郁听系统零零六给他八卦蒲老师当年的壮举,简直忍不住当场滑跪,给他老人家疯狂喊“六六六”。

拜托,那可是科举考试!

他老人家怎么敢如此儿戏?!

实在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亦或者说是“艺高人胆大”罢。

搁在现世来说,这简直就是在高考的时候面对着指定议论文文体的考卷儿,现场写了首诗……

一般来说,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因为“逾距”而直接被判考试无效。

但是蒲老师他运气好,遇到了时任山东学政施大人,被慧眼识珠了——施大人看惯了各种各样的八股文,正在腻味的时候,猛然见到这么一篇特立独行的悬疑小说,整个人都震惊了。

这简直就是惊世之才呀!

必须给第一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