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21(2 / 2)
二人就此分手,齐昭昀往东,顾寰往西,赵渊居中,按照先前计划将一张大网张开,逼近伪王。
历来出征谁先谁后,是一门很大的学问,直接关乎功劳归属于谁。如今这三路里,顺序和方位都是早就定下来的,倾举国之力打这一场仗,当然容不得前线领兵之将争名夺利误了大事。三人之中自己都有计较,隐隐以赵渊为先,盖因他爵位最高,又是宗室,正好做个领头羊。真正打起来倒是谁也顾不上窝里斗,一意向前推进。
三路猝发,则敌军必然顾此失彼,一定有一线是松懈的,这一边主将自然就算是占了便宜。不过屯集重兵的地方自然是重要的城池,只要能打下来,当然功劳更甚。
齐昭昀的东路,就正好往前推进没有多远,遇上一路重兵。是时中路和西路也已经交战,无暇他顾,这一线只靠齐昭昀一人支绌。
这是个大好机会。
自从齐昭昀输诚入降,就再也没有统兵作战过,当年威名到如今七零八落,不剩多少了。就算有不少和他交过手的人,包括顾寰,对他多加信任,甚至吹捧,但到底没有仗打的将军不是将军。何况他手中无兵无饷,光凭嘴说并没有效用。
赵朔等闲又不愿意派他出征,于是武职转做文职,齐昭昀天生有大才,不管是修撰史书,还是收整人才,甚至上书出谋划策,倒也做得挺好,样样拿得起放得下,不过这样别人也就更不认为他能征善战了。
他自己倒说不上在意这些,要是为了名,天底下还有比殉国忠臣听起来更好听,更凛然不可侵犯的名吗?
要是为了利,他也看不上眼前。
所以要说公忠体国没有私心,他大概输就输在不算真心实意忠诚,但一向不会挑拣,更不会给赵朔脸色看。到底君臣二人磨合出头,赵朔松口派他北伐,自交心之后总算是更进一步,到了君臣互信的地步。旁人不知道其中有多少微妙真意,曹禤是最清楚的,颇为欣慰,甚至破格多对齐昭昀说了两句话,也是替他高兴,也是觉得国家有幸。
自来君臣之间有恩有义,也有情分。多年相处,脱略君臣,以朋友相处虽然难得,但也不是没有,赵朔和曹禤就是个例子。曹禤虽然从不以此自矜自傲,然而分量比一般的丞相更重正因还有这个缘故。他说的话,哪怕只是透一点意思,也是人人得而奉为圭臬的。
齐昭昀晓得他为什么要多这个嘴,当然领情。
他是降臣,身份之尴尬是一以贯之,一直到身后也免不了要提起这回事,当然也算是识时务,为俊杰,但有时候更不方便,一点也不好行差踏错的。虽然不能以忐忑不安的新妇比拟,倒正好和再醮的妇人相类,若是与赵朔之间两无疑猜,倒也算了。要是二人无法抛却成见或怀疑,仍然留出一线空隙,就不知道多少妖风要从中灌进去。这风险无论赵朔还是齐昭昀,甚或国家,都是不能负担的。
眼前情景,当然是最好不过了。
第九十五章 ,欢悦
此次北伐的粮草,一半是从国内各地买来,送到前线,另一半就靠前线自己筹备。霍利在中军帐,忙的头等大事就是这一件。不过当地本来是在前朝治下,开垦良田不少,因此收当地粮草,顺便致使伪王粮草不继,是一举两得的事。
另一个办法就是劫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