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63(1 / 2)
br /> 虽然她偶尔也能出些不错的主意,但大部分时间吕宁姝都是“啊荀子是谁韩非子又是谁”这种画风的。
估计除了之前逼着她背的《孟子》,吕宁姝也就跟“孙子”这个字眼儿熟悉,这还是由于人家写了一部兵法的缘故。
然后程昱很快就看见吕宁姝跳起来了。
“考试啊!”吕宁姝虽然因为穿越的时候可能是脑袋着地的缘故,对现代发生的事情都不记得了,但有些常识什么的倒是还有印象。
……比如说令人印象深刻的考试什么的。
不过关于历史上发生的事情之类的,她脑子里倒是一片空白。
曹操问道:“可是察举?”
吕宁姝摇头:“跟察举很像,但察举是人推荐人,人考教人。
主公你看荆州那边不是有很多学官吗?
里面的人虽然水平不一,但也有很多人才,您可以像平时考教我那样把考教的东西写在竹简上让他们作答,然后遮掩住名字命人批改,如此不知可行不可行。”
虽然吕宁姝有点想当然,但依照曹老板那群谋士的机智程度肯定是可以修改的更完美的嘛。
历史上科举制的形成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而这个制度却并不适应东汉末年,至少不适合还没有经过改变的现在。
不过……谁说不能改改呢。
改改也是可以用的嘛,即使不是科举,但至少考试这种东西用在学官里面也是很好的方法。
荀彧起身道:“彧以为此举可行,若是由人察举,再公正清廉之人也免不了有偏用,而若是写下试题命人作答,再分批鉴举,既可省了识人之力,又可不因喜好而偏废。”
毕竟这会儿是乱世,非常时期,曹操对于手下的要求其实并不高,有才能就行。
德才兼备那是最好,但若是做不到,有才也是可以的。
至于什么小贪之类的他也就一笑而过了,只要不是做的太过分,曹操都忍了。
行为不检点也没事,别影响人家就行。
荀彧知道曹操的要求,正是因为心里明白,所以他才这么说。
陈群下意识地瞄了摇着羽扇的郭嘉一眼,见他依旧是一副倜傥不羁的样子,冷哼一声撇过头去。
怎么就越看越不顺眼呢。
……不如改天再参他一本好了。
于是经过一群谋士的分析讨论,最终曹操就决定在襄阳的学官之中先试试。
如果效果确实好的话,再扩建学官也不迟嘛。
反正这一开始是刘表打的基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