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39(1 / 2)

加入书签

释得了的。

  正思量间,眼前冷不丁冒出一张俊秀的面孔,那双欲燃的眸子仿佛带着焰火,连带看人的视线都冒着火光。

  “你就是吴议吧,听说你对传尸一病研究颇深,我正想讨教一二。”

  吴议下意识地瞧了眼沈寒山,见他一副端着笑脸看好戏的模样,丝毫没有站出来为学生解围的意思,心中不由叹了口气。

  他和沈寒山名为师徒,但相处起来更像是忘年之交,遇到这样的场景,沈寒山肯定在心中搬着小凳子嗑起小瓜子默默围观,指不定还拍着手想看他出丑呢。

  “我也不过略通皮毛,若有错漏之处,还望易兄多多包涵。”

  易阙眉梢一动,挑起三分笑意:“敢问吴弟,传尸一病,病位何在?”

  “在肺。”

  “病机何解?”

  “肺气虚,则卫外不固,水道通调不利,清肃失常,邪乘虚而入,而致发病。[2]”

  “何为病邪?”

  在这个问题上,吴议稍微卡了卡壳,不是他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这个时代,显然没有人能接受“结核分枝杆菌”这个怪异的名字。

  他思忖片刻,只能简略搬出孙思邈这位大仙人的见解:“肺虫也。”

  事实上,就连肺虫论在这个时代都还是一种偏门的见解,大部分医官都还坚持着隋朝医书《诸病源候论》中的观点,认为这是一种“虚劳咳嗽候”,病机是“虚劳而咳嗽者,腑脏气衰,邪伤于肺”。

  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的大夫们对肺结核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它是一种肺病上,而至于其传染的源头、机制和预防的办法都是一张白纸。

  易阙显然并不满足于这个照搬孙仙人的说法:“既为肺虫所故,那么又是如何传染的呢?”

  吴议顿了顿,把中医西医的理论杂糅一通:“肺虫可寄于痰中,染病之人咳痰之后,肺虫就能分布于空气中,被体质虚弱的人呼吸进去,就会导致其发病。”

  这个论点可是连被捧上神坛的孙思邈都未曾提出来过的,此言一出,就连在一旁吃瓜看戏的沈寒山脸上都不由一肃。

  易阙还没说什么,倒是胡志林先发问了:“你这话,是从哪一本医书中看来的?”

  ……当然是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内科学》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