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19(1 / 2)

加入书签

趣,若你不嫌弃,回头便做一个试试。”

  “谁不嫌弃?”胭脂白了他一眼,“哼,我嫌弃的很!”

  两人说笑半日,胭脂又问,“徐知府又同你说了什么?瞧他颇看重你,别是年还没正经过完就打发你出去做什么事吧?”

  “你想的也忒多了些,”赵恒笑道,“他得了信儿,我的恩师借机上了折子,想要替我翻案。”

  “这是好事,不过,他认识你老师?”胭脂怔了下。

  “徐大人原就是京官放下来历练的,过不几年还要回去,早年在京的时候,同恩师见过几回。”

  官场之人自然有自己的消息渠道,沂源府距离京城虽然数百里,可对这些人而言,并不算什么。

  胭脂似懂非懂的点点头,很明智的没有继续刨根问底。

  左右官场的事情她不懂,也不感兴趣,知道个大概也就行了。

  “那,那若是翻了案,你还要回去做官吗?”胭脂有些担忧的问。听他这么一说,总觉得这官场就好比战场,还是暗箭伤人的那种,简直防不胜防,哪里比得上混迹江湖来的自在?

  官太太什么的……还是算了吧。

  赵恒摇摇头,“做够了,再说,若我回去做官,镖局怎么办?”

  胭脂这才放下心来,也有功夫想别的了,“那既然这位知府大人早就知道你的底细,为何之前没有往来?”

  “无缘无故的,要什么往来?”赵恒笑她天真,“江湖朝堂两相立,本就井水不犯河水,早该避讳着些。若是贸然接触,不光于他官声有损,与我的江湖名声也不大好。”

  两人说了半日,这才各自睡了,结果次日一早,就收到好大一份礼:

  天刚蒙蒙亮,徐秋小公子就被送到镖局门口了,身边只跟了一个提着包袱的小厮,他自己也换了一身略朴素些的衣裳,俩人傻愣愣在门口站了半日,这才被门子领了进来。

  徐秋才五岁,正是半懂事儿不懂事儿的时候,揣着一张圆滚滚的脸,忽闪着眼睛看这些并不大认识的人,竟也不怕生,果然胆子大得很了。

  胭脂一看他就乐了,“呦,这样早,吃早饭了没?”

  徐秋老老实实的摇头,胭脂就叫人上了碗筷。

  本来大家还担心这么点儿大的孩子要不要人伺候,结果就见那小厮麻溜儿的从包袱里取了一套明显小一号的碗筷摆上,又恭敬道:“赵总镖头,江姑娘,老爷夫人说了,只管将公子当寻常徒弟管教即可,不必太过小心。府里马车每五日来接回去住一日。老爷说了,虽知道您不缺钱财,可正经的规矩还是该讲的,每月算八两银子的束脩,也包括公子日常消耗的吃食、笔墨纸砚等物,逢年过节另算。这是一年的束脩,您先收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