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64(1 / 2)

加入书签

可在家里过完春节要带她去蜜月旅游,所以可不得趁现在把一切该忙的忙完该准备好的准备好吗?是以,除了晚上,平时最多也只能亲几口过过瘾,而不像之前那样恣意,找着机会就把人往床上拐。

  而姜远鹏夫妇那边看到姜可可嫁过去之后依旧过得舒心也是放下心来,没再胡思乱想想太多,安安心心地也投入工作了。

  所有人都忙,姜可可自然也是不例外,她的文化公司还刚起步呢,哪怕是想做甩手掌柜,也没那么快的。

  但是她招揽的这四个人是真的能干就是了,在姜可可结婚这段时间,征文比赛第一轮筛选稿子工作便已完成,还将第一期杂志给办了起来,偏正能量故事的那本杂志叫《晋江》,偏青春的那本杂志叫《听风》,两本的定位都很明晰,封面也是很切合杂志主题的,又因为征文比赛的原因,一上市便是售空,加印了三次才停止,这还是在邮寄事业不够发达的八十年代,如果邮寄发达了,指不准销量会再翻倍。

  因为杂志是要到出版那边去刊印的,所以即使外人不清楚,但是出版社的人也都清楚这两本杂志的销量有多高,而出版社的人又跟文化份子有联络,这一下子,几乎B市的文化圈子都知道B市出了两本厉害有潜力的杂志了。

  而普通人更为直观地感受到杂志是受欢迎一方面是去书店买好几次缺货,另一方面是身边大部分人都在看两本杂志。

  《晋江》虽说一开始读者定位是年纪要大一些出了社会那些人,但是因为稿子还是故事类居多,思想细腻却并不晦涩难懂,也虏获了一批年龄比较小的读者。当然,小年轻一代更喜欢的还是《听风》,因为杂志的作者都是跟他们差不多年纪的,写的故事也是少年人的故事,同龄人最懂同龄人,《听风》杂志更符合小年轻的口味。

  再加上里面还有正文比赛加持,不少人看过杂志后都愿意撕下参赛表给自己喜欢的文章投上一票,再附带自己的感想在上面,哪怕一封信要贴上八分钱邮票费两分钱信封费,但是却阻挡不了小年轻对参与这件事的热情。

  八十年代,真的是实体杂志蓬勃发展的良好环境。

  姜可可看着每天收到的投票信件和稿件,心里也是挺高兴的,有一种深深的成就感在里面,尤其是走到书店听到别人问老板还有没有《晋江》《听风》两本杂志的时候,那种隐秘的快乐是无法表达的。

  也因此,姜可可愿意给他们每人二十块钱的奖金补贴。

  二十块钱对陆昌茂和孙振宇来说不算多,但是若是在一百二十块工资的基础上再加上去,那真的是很多了,这两个领过国营单位工资的人尚且如此,更何况两个小年轻,一个从没出过社会,一个在乡下劳作过,一年到头挣的工分都勉强养活自己,眼下一下子拿了二十块钱的奖金,那脸上的喜悦是怎么也挡不住的。

  于是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他们更加卖力工作了,会主动加班,到了下班时间也会把一些还没看的稿件拿回去多看几封。

  当然,这不仅仅是奖金的作用在里面,还有他们自己本身对这份工作的喜欢。

  不过到了后期这几个人手肯定不够用的,到时候还得要招人,姜可可把这件事列入了工作计划里,等过了年她跟江寄余蜜月旅游回来再办还来得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