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80(2 / 2)

加入书签

  气氛再次陡然凝固。营帐里,除了那报讯的斥候发出的呼哧呼哧的喘气之声,没有半点别的声响。

  但是就在下一刻,所有的人,仿佛一下活了过来,七八只手,全都探向了地上的斥候,一下将他拎了起来。

  “你再说一遍?”

  斥候吞咽了一口口水。

  “禀高相公,禀各位将军,是李刺史到了!荆州叛军在当涂时,便被李刺史从后赶到给打散了。李刺史方才领军赶到了建康,即刻便能入城了!”

  众人相互对望了一眼,突然,也无人带头,不约而同,全都放声大笑了起来。

  哈哈笑声里,充满了一种犹如劫后余生般的无比狂喜和快意。

  “高相公,你可听到了?李刺史回了——”

  那副将转脸看向高峤,见他双目定定望着营帐帷门的方向,蓦然间,放射出异样的光芒,抬步,匆匆似要朝外走去,步伐却有些漂浮。他觉得有些不对,正要上去扶一把,却见他身体一晃,毫无预警地,人一头栽倒在了地上。

第125章

  当初,在李穆最终做出回兵建康的这个决定之后,他紧接着面临着的一个最大的问题,便是选择从何处渡江南归。

  长安建康,地理一西北,一东南,即便是在朝廷南渡之前,江淮地带畅通无阻之时,来往两地之间的距离最近的一条驿道,也长达两千余里。

  何况是如今,那些地带都还落在北夏手中。

  他能走的通道,便是当初从义成北上攻打长安时开辟出来的那条军道。

  从长安到义成的这段路毫无问题,但过了义成,接壤荆襄,他便面临何处渡江的的抉择。

  他有两条路可行。

  一是绕过许泌势力所在的荆襄,取道江北,沿江一路东去,在历阳的采石渡过江,直奔下游建康。

  二是直面荆襄。直接就在上游江陵渡渡江,再循江东下。

  两者各有利弊。

  前者,起初或可避战,看似能缩短行程,以达到尽快赶赴建康的目的。但采石渡古起,便是长江下游江段除了京口渡外的另一大渡。选择在这里过江,大军长途行军,路上绝无可能瞒得过许泌派出的侦察耳目,他必会早早控制渡口,毁匿渡船,于南岸布设重兵,阻止自己顺利渡江。

  到了那时,筹不到足够的舟船,再与以逸待劳的许泌军队陷入旷日持久的隔江对战,便是犯了驰援的兵家大忌。

  况且,许泌倘若真的如他所想,趁着天师教乱的机会起兵谋反,那么在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