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1 / 2)
黄昏两叔侄对视一眼,接旨谢恩,给了来宣旨的内侍和护卫一大笔钱——这种钱该花就得花,有时候你一个小小的举动,内侍领情,没准未来发生什么大事,内侍就能帮上一点小忙而逆改整个局势。
待内侍和护卫走后,黄观拿着旨意和文书,看向黄昏,“陛下这是什么意思。”
黄昏想了想,“我觉得陛下是想先看看,如果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叔父在右侍郎的位置上政绩出色,应该会擢升为行部尚书。”
因为涉及到迁都,所以顺天那边有两位行部尚书——这其实很诡异。
历来没有这种事。
哪怕是历史上的永乐时期,也并没有出现这种状况。
所以可以理解。
如今这个局势,只要是和历史不同的地方,都是被自己这只蝴蝶的翅膀扇动了的,至于朱棣为何要设置两位行部尚书,不难理解。
天子守国门。
而这个是自己提出来的,朱棣深以为然。
所以迁都势在必行。
既然迁都如此重要,那么设置两个行部尚书来总管顺天皇城修建、迁民之类的事情,那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求一个稳字。
黄观叹道:“有愧啊。”
本是建文旧臣,没想到朱棣如此重用自己,而且靖难之后,朱棣在天子这个位置上做的事情,黄观真的挑不出一点毛病。
诛方孝孺十族?
那是朱棣被方孝孺逼得没办法了。
杀景清。
那也是景清做的事情,确实该杀,没被朱诛杀过十族九族,已经算是朱棣的仁慈了——历代君王,对于朝堂刺驾一事,都是零容忍。
儒家思想对此也是分外看不起。
君为臣纲啊。
而黄观其实一直在冷眼旁观,他要看看,朱棣究竟能不能做得比建文陛下好——现在黄观心中基本上有答案了。
鞑靼南侵,朱棣亲征。
大明无损。
梅殷叛乱,朱棣着人平叛,甚至重用了徐辉祖,事后更没有大肆清算,有仁君之风。
何况对于这件事,黄观对梅殷是不屑一顾的。
他哪是为了建文陛下而造反,梅殷分明是为了一己私欲。
而在安南一事上,高贤宁在跟随黎利去安南的时候,黄昏就说过,陛下的意思是迟早要对安南用兵,将安南纳入版图。
对此黄观唯有叹服。
所以到如今,黄观对朱棣唯有两字:臣服。
这也是为何宣旨让他去顺天任行部右侍郎,黄观没有不接旨的原因。
大明,有建文陛下很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