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1 / 2)
崇祯皇帝摸着下巴,皱眉说道:“皇庄这边,的确不能浪费,这样吧,给各地的掌庄太监,再传达一道口谕。
叫他们在所处的地方,招募治下的流民,朕现在担心,这批山陕籍灾民,被妥善安置下来后,会叫更多的山陕百姓,从动乱的区域过来。
特别是天津直隶州那边,要筹建的承接营建的商号,包括管理青壮的商号,必须要尽快落实下来。
叫京城和天津等地,尽快做出相应的改变,这样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才能不至于陷入到被动之下。”
“喏!”
针对当前所处的局势,崇祯皇帝是喜闻乐见的,毕竟在自己的影响下,大明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这跟所谓轰轰烈烈的革新不同。
崇祯皇帝在用自己的方式,在潜移默化的改变大明生产力,叫北直隶这一基本盘,能够朝着好的方向进展。
内帑所储的银子,甚至大量的粮食,给崇祯皇帝提供了底气,等到北直隶这边,形成较大的改变后,那后续面对这摆烂的大明摊子,崇祯皇帝就掌握太多的主动权了。
在多数生产资料,掌握在官绅、大小地主等群体手中,这一核心前提下,崇祯皇帝所能做的事情。
就是积极地提升生产力,积极地对外开辟海贸,同时提升所控地域的亩产,加之推广番薯种植。
处在小冰河时期的大明,想铲除掉顽瘴痼疾和毒瘤,就必须从经济构架上改变,期间再逐步削弱官绅、大小地主等群体,完善修订大明赋税制度,整治大明吏治,那就会朝着好的方向进展。
“其实山陕两地的受灾百姓,能远离山陕受灾严重的区域,到大明其他地方求活,也变相削减了流寇造反的底气。”
崇祯皇帝指着眼前的地舆图,神情冷厉道:“造成山陕一带流寇剿灭不定的局势,就跟地方官员的不作为有关。
现在陕西那边,是流寇猖獗的区域,想要出手整治不容易,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更大的动荡。
而山西那边,李邦华他们在整肃官场,相信要不了多久,就能取得相应的成效。
围绕这一前提下,朕所能做的事情,就是把山陕两地官员,该做的事情,替他们做好,力保我大明的江山基业,不会再出现问题。”
“皇爷英明神武,奴婢坚信,我皇明基业定能传至千秋万代。”
王承恩闻言,当即作揖道:“等到天津那边的造船厂,能顺利竣工,并开始营建从事海贸的海船,内帑这边的进项,必然能大幅增多。
到时皇爷锤炼的新军得成,区区以下克上的建虏八旗,定然不是我皇明的对手!”
相比较于外朝的那帮文官,恰恰是王承恩这些常伴在御前的内廷太监,更清楚的知道大明的改变。
仅从日益充实的内帑,王承恩这些内廷太监,就明白自家皇爷的英明,且大内行厂所控辖的一众皇庄,包括营建起来的各类产业,乃至间接控制的便民铺、车马行等,这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