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背景色:字体:[很小标准很大]

分卷阅读70(1 / 2)

加入书签

有一种挑着一个两头担子的人,是冲着养家糊口来的。

  他们的担子是由一层层木格箱构成的,里面放着针头线脑,放着纽扣发卡,放着袜子棉鞋,放着帽子、搪瓷缸、木梳、毛巾、手帕、橡皮筋、小圆镜、蛤蜊油……

  都是一些小东西,因为这个时候去一趟县城不容易,大部分农村人都会在赶集的时候,在这些货郎的摊子上买点东西。

  陈老娘熟门熟路地带着袁芃芃和儿媳妇挤了进去,拿起一卷针线来,问:“老黄,你这个怎么卖的?”

  被称为老黄的货郎穿着一双破了皮的棉布鞋,热情地招呼着陈老娘:“那个五分钱,您要是拿多一点,给您按四分。”

  陈老娘心动了:“那给我多拿两个吧。”

  老黄麻利地把东西递给陈老娘,在她找钱的时候,还有人在跟老黄讨价还价:“你都给她便宜了,也得给我便宜一点。”

  老黄苦笑着说:“这个真不挣您的钱,没法儿便宜……”

  袁芃芃去摊子上看,倒还真有看中的。她指着一种玻璃珠子问:“请问,这个怎么卖?”

  本来想叫大爷,但这老黄看着跟陈老娘是同龄人一样……所幸她就直接略过称呼了。

  老黄忙得热火朝天,只抬头看了一眼,就准确地报出了价格:“那个?那个一分一个。”

  袁芃芃直接掏出一毛钱来:“我要十……”

  陈老娘压下了她付钱的手:“十二个,一毛钱行不行?”

  老黄陪笑着说:“陈大娘,您也是老主顾了,也知道,我这不挣什么钱,给您十一个行不行?”

  两人讨价还价了一阵子,最终还是一毛钱十一个,但老黄又给添了一个小珠子。

  等出了那个小摊子,袁芃芃才疑惑地问:“姥娘,咱不是不让卖东西吗?”

  陈老娘头也不抬地检查着刚刚买的针线,说:“就是不让卖东西,他们这些个体户,都是在挖社会主义的墙角。”

  袁芃芃不解:“那还……”

  “所以这些个体户没法儿去城里卖东西,只能在农村卖。去县城来回一趟,一天都不用干活儿了。他们来农村讨生活,咱也方便。”

  “那没人举报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