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第1146节(2 / 2)
墙体用砖砌成,横梁、门窗、廊柱之类用木头——在可以烧煤烘干木材之后,木料价格也大大降低。
武夫们对此还是很感激的。
大伙又不傻,没有砖头,那就得住木屋或土坯房。
前者非常害怕虫蚁,也害怕潮湿的气候。洛阳有些地方原本是沼泽,地势低洼潮湿,如果碰上多雨的夏季,木墙上给你长点蘑菇并不是开玩笑。
土坯房则不够结实,毕竟不是每个人都会挑细沙筛选,然后夯土版筑,往往都是挖来的方方正正的大土块,非常怕雨打风吹。时间久了,土坯上还满是虫眼,一些马蜂把窝安在土坯内部,十分烦人。
把砖价打下来,把木料价格打下来,造福的是所有人。也许现在只能惠及部分有财力的百姓,但将来呢?说不定就能惠及更多人了。
“烧砖要有煤,西山那边定然开有煤矿,谁家的?”张居翰问道。
“还是萧家的。”元行钦说道:“以前是李存璋开的,后被朝廷没收,转租给了萧氏。”
“煤矿可挣钱了……”张居翰嘿嘿笑了两声。
没点根底的,能开煤矿?他曾经作为中使去过河阳修武煤矿,里头赚钱的门道太多了。
洗完的煤直接卖。
记得最初在关北采煤定价的时候,下面人问圣人石炭作价几何。圣人只吟了两句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红纱因为过于轻薄,用料不足,故十分廉价,比绢便宜多了,半匹也就一百多钱的样子。绫的价格比较贵,宫中用的可能质量、面料都比较好,但一丈三百钱了不得了。
半匹红纱一丈绫,绝对不会超过五百钱,更大可能只有四百钱,却买了一千斤的木炭,折合一斤半文钱,确实与强抢无异了。
但煤炭的产量、成本比起木炭来说,却要便宜太多了。尤其是灵州那地方,羊蹄子刨草根的时候都弄出过煤,用“半匹红纱一丈绫”来给一千斤煤炭定价,却又有得赚,给幕府贡献良多。
张居翰不知北平府煤价几何,多半比灵州贵不少,想来是相当赚钱的。
另者,煤采出来后要洗,洗完后沉淀下来的煤粉可拿去做煤球或烧砖,甚至就连煤矸石破碎后,混以黄泥,都可以拿来烧,这同样是一笔收入。
“朝廷要开始收榷煤钱了吧?”元行钦突然问道。
张居翰先是一愣,继而轻轻点了点头,道:“多半是了。”
其实,大伙现在都摸清楚圣人的套路了。
一种事物新出来的时候,他不会收税,甚至千方百计给予便利,呵护其成长,让更多的人使用,最终达到离不开的程度。
因为任何一种新生事物,刚出来时其地位并不稳固,了解的人也不多。这时候如果竭泽而渔,就可能令其夭折,从此消失。
等到走入千家万户,使用的人越来越多,从事这个行当的人也越来越多之时,就可以慢慢收获果实了。
就像煤这种东西,几十年前太原百姓最开始使用。那会还叫“石炭”,自己随便挖,没人要钱,根本不像一门生意,所以很长时间没发展起来。
大唐各处零零星星出现了一些煤矿,但都局限于当地。就整个天下而言,用的人极少极少。
但圣人在关北禁止人们伐树,令以煤代之。虽然执行过程中有很大程度走样了,很多人仍然偷偷伐树烧炭,甚至到了今天仍然如此,但煤炭的使用人群大幅度增加,也是不争的事实。
随着圣人在军事上的连番胜利,控制的州县越来越多,其他地方也陆陆续续兴起采煤业,如同州煤矿、修武煤矿、梁县煤矿等等。
虽然公卿贵族们觉得煤炭不如木炭好,但对普通百姓而言,煤炭的价格实在太亲民了,久而久之,就把木炭打得溃不成军,使用的人也越来越多。
圣人说他最初推广煤炭是为了“保护环境”,说关北的森林一旦砍掉,随着天气渐寒,就再也长不回来了,然后都会变成沙地,百姓无法生存。
张居翰是不太信的。但无论怎样,圣人确实做到了。
不让百姓伐木烧炭,光靠嘴皮子上下一碰没用,甚至严刑峻法也没用,因为木炭是人们切实需要的东西,你总得拿出替代品吧?
圣人真的拿出来了,而且更便宜,所以他成功了,张居翰对此很佩服。
“榷煤钱早该收了。”元行钦说道:“市人做饭取暖,谁离得开煤炭?幽都县的樵夫都下矿挖煤了,不用此物,饭都弄不熟。收起税来,纵然‘十分取一’,也是了不得的数字,省得朝廷没钱给咱们武夫发赏赐。”
张居翰哈哈一笑,道:“以往你们卢龙军没钱了,不都自取么?”
“大头兵才喜欢自取。”元行钦啐了一口,道:“我有家有业的,万一乱了起来,家里女人被武夫扛走了,找谁说理去?”
张居翰乐不可支。
将帅们其实真不太想作乱,奈何有时候被大头兵拿刀架在脖子上,不得不反。
“榷煤钱,就目前的用量来说,一年几万缗钱是收得的。”张居翰说道。
“才这么点?”元行钦有些不可思议。
“要想多收,得让更多的人用。”张居翰说道:“榷税,前唐倚之,皇夏也一样。榷煤钱会慢慢多起来的。”
榷税其实就是后世的商业税,在晚唐是朝廷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尤其是藩镇割据的情况下,朝廷从两税中获得的收入越来越少,对商品税也越来越倚重。
榷税中最大的收入是榷盐钱,即盐税收入,最多时朝廷一度能收到几百万缗。
盐税之外,就是榷茶钱了,后面还有榷铁、榷漆等各色商品税,一度还征收过榷酒钱,但没坚持下去,反对声音太大。
榷税由朝廷三司直接收取。
比如湖州的顾渚茶场,那是朝廷官营的,采茶时大量雇佣季节性工人,最多时上万人。三司就专门派人蹲点驻守,统计产量、销量,然后收税。
私人茶场也要课税,与官营茶场一样,最初10%,后来慢慢上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