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14(2 / 2)

加入书签

“上次之事不必再提,君使这次来吴,想必是为鸡泽盟会吧。不过,恐怕要让君使失望了,我王未至,并未告诉我是何因由。”

一句话就把那玉事先打好的腹稿全部堵了回去。那玉笑了笑,脸色未变,她端起水来喝了一口,连同懵然下的紧张一起咽会肚中。

“巫大人说的我能理解,”那玉镇定地说,“但我总不能白跑一趟,既然巫大人多有不便,我自去面见吴王问个明白。叨扰大人了,我先告辞。”

那玉作势就要起身,她不了解吴王的真实想法,但深受吴王器重的巫狐庸作何反应,可以从中窥见吴王的意思。而巫狐庸的那番说辞,明显是他自己果断拒绝不愿提及。这就有点耐人寻味了,她是不是可以理解,巫狐庸本人就不赞同吴王参加盟会?如果他有此意,那么自己准备亲自去拜见吴王,巫狐庸必然阻拦。

果不其然,巫狐庸闻言脸色一沉。

“君使这又何必,不过是多此一举,晋候早已派了使节来见我王问过此事。”他阴晴不定地说,“大王那段时间身体不适,不便长途跋涉,我等臣子也不能罔顾大王安危劝谏他远出国圉参加盟会吧?”

“寡君又非蛮横无礼之人,既然吴王身体不适不能亲来,难道不能派遣使者代为参加,至少也该派人解释期逝不至的因由吧?结果至今尚无半点音信,这是何故?岂非藐视寡君,藐视我晋国国威!”说到后来,那玉的语气里带着厉色。

巫狐庸无法辩驳,虽然对方年纪不大,自己却是镇不住的,也忽悠不了他。

“请君使不要动怒。”巫狐庸的语气软了下来,“感谢晋候邀请我王,不过,依君使来看,不管从名分上说,还是从实力来讲,我王参加盟会,既不能执牛耳以号令诸侯,对晋国也并无所求,我王有何理由自降身份跑到晋国去当陪衬?”

那玉暗自冷笑,这家伙总算不跟他打太极了。

“大人为吴王着想,这份忠心令人佩服。我只是有些疑问,难道您在吴国待得太久,已然忘记在我晋国供养的亲族?”

“晋国对我父亲有恩,我怎敢忘记,不过我现为吴臣。而我素闻晋候文治武功,德义遍布海内,难道会逼迫别国臣子对其主怀有二心?”

“寡君何时逼迫大人?我只是希望大人能顾全大局切勿短势,我们此时坐在一起是商讨共同利益,”那玉可算把话引到这里,先前打好的腹稿终于能派上用场了,“您想想看,楚国与您有族灭之仇,蔑视吴国,对吴王不敬,伤吴边民。您既为吴臣,这国仇家恨报是不报?上次吴楚之战,是楚国主动挑起,可见楚王是有侵吞之意。只不过初战受挫,暂往中原图霸。吴楚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吴国若想对抗,难道不需要我晋国从中原一方给他施加压力,若想休平,更需要晋国将其兵力牵制在正面战场。战也好,和也罢,吴国需要让楚国明白,自己已跟晋国达成密不可分相互支援的协定。您说吴王参加盟会是为寡君陪衬?自降身份?这实在荒谬,寡君器量天下皆知,一个敢于在诸侯面前向臣子道歉的国君,会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