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263 章 居二者(1 / 2)

加入书签

细细听来,没有人不认可这一点。让人心里觉得最不舒服的地方莫过于三个为了刘邦打下天下的人,最终一个韩信被杀,一个张良识趣的退居幕后,未必不会被刘邦所忌惮,一个从始至终对刘邦忠心耿耿,依然为刘邦所忌,依然难逃牢狱之灾。

对,只有一个韩信身死而已,其中未必没有韩信本身的的问题,刘邦的忌惮,疑心,从萧何身上暴露无疑。

【汉初三杰,哪一个单独拎出来都是传说中的存在,可遇而不可求。我们无数人惋惜于韩信之死,骂着刘邦的疑心和心狠,果然,世间帝王都是心狠手辣之辈,作为臣子,求得一个好结局着实太难。】

长长一叹的惋惜,沈悠确实为封建时代的诸多名臣的结局痛心。

【汉初三杰算是刘邦一朝的代表人物,其余人,曹参、樊哙、陈平他们的结果,已然可以从中窥探,基本上刘邦封的异姓王除了一个张耳算得以善终,其余异姓王要么被刘邦所杀,要么被逼得逃往匈奴,下场都挺惨。】

【汉朝的功臣们,除了异姓王,连刘邦承认最恨的雍齿也得以善终,其余人但凡没有参与谋反的,虽为刘邦所疑心,都算得以善终。刘邦这个人,从来不是单纯的恶人,也称不上好人,他跟普通人一样,既有他善的一面,也有他恶的一面。要说功臣杀得最多,他其实算不上。】

对此,汉朝的一干功臣们真想问问,他们之中谁不长眼被刘邦杀的?

别当他们听不出沈悠言外之意,沈悠的意思是想把他们好些功臣跳过,跳过呢!

别啊,好不容易才等到汉初,他们都是跟随刘邦打下天下的人,别顺嘴给一笔带过呗,他们也想听听看,后世究竟如何评价的他们。

【不过,虽没有杀人,刘邦对各功臣未必没有生出杀意。但,没有付之行动的事,算是刘邦在最后依然控制住了。汉初三杰的故事就到这儿了,接下来我们讲讲曹参曹相国。居于萧何之下的能文能武的曹相国,也是一个传奇人物。】

!!!好啊好啊!差点以为沈悠打算跳过他们西汉的开国功臣们了,说来他们功臣的数量本不在少数,就刘邦一口气封的就不少,嗯,比李世民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有过之绝无不及。要说沈悠只讲三个,未免太过分。

好在平日他们的怨念沈悠感受不到,这回终于是体会到了。

秦始皇其实也不希望沈悠跳得太快,要是沈悠不细论论,他对刘邦手底下的人所知太少,找人或者任人而用,都要费上不少时间。

沈悠要是细细一论,从那些人做的事,说的话,秦始皇可以窥探得,人是可用或者不可用。

汉高祖时期,刘邦听着沈悠又带评了一波自己,压根不在意,他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管别人怎么说,该杀的人他就要杀。别人怎么说,他们没有身处他的境地,根本无法体会他的难处,听他们对自己指手划脚胡乱指挥,不是闹笑话?

别管后世人如何说道他心狠也好,容不得功臣也罢,都无所谓,

他仅知道(),

?()?[(),

天下如何安定至关重要,谁也休想动摇他大汉江山。他不能让大汉如秦一般二世而亡。

萧何的心情略为复杂,刘邦,他们的陛下,功成名就时,利益分配很明显是最让皇帝忌惮的,在萧何看来,他能体谅刘邦的忧虑,也知道刘邦的不安从何而来。

动荡数百年的天下,秦始皇一统天下开始倡行一统,但一统的想法并没有真正的刻进每个人的心里,也有太多的人不认可。项羽是一个,为刘邦出谋划策过的郦食其是一个。他们都代表了对于从前一些时代的怀念,或者在他们心中,刘邦剪除异姓王都是错的。

可对也罢,错也好,不可一言定论,大汉刚建,无论是政策或者治国之道,大家都在摸索中。没有人知道对与不对,都是在黑暗中一步探寻光明,找到真正适合他们的国策。

秦朝不能说没有给到他们半点学习借鉴的机会,可是,秦二世而亡了,以至于对于大秦所制的种种规矩,也是让汉初的君臣们无法确定,到底该不该学?学又到底取多少才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