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8章 天可汗(2 / 2)

加入书签

秦始皇表示,他又眼馋了,他也想能够年轻一点,再不然多活几年也成,这样他一定可以做下更辉煌的功绩,令后世传颂。

刘邦!!不提年纪大家都是好朋友,提年纪必须要翻脸!刘彻表示,他现在也年轻,未必不能做出比李世民更大的功绩。

【虽然年轻的二凤,北境安宁,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接纳各民族的融入,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种族,不同的生活习惯,都可以在大唐生根发芽。

但是怎么样管理这样一个多民族融入的王朝,是李世民灭了东/突厥后又将要面临的另一个考验。】

【广纳意见后,李世民最终在东起幽州,西至灵州一带设置四个都督府,任命突厥本族的首领统帅原有部众,保留原来的组织与风俗习惯,实行高度自治。这样听来,是不是跟我们现在的民族自治区有些相同之处?李世民要的是天下太平,这个天下,并不只是大唐,而是周边的国家都可以得到安定。因为只有相互都安定,才能真正太平无战事。为此,李世民虽然灭了东/突厥,却也仅仅是要灭掉东/突厥有可能对大唐的抢掠和践踏,并没有想过要亡突厥的种族,让他们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民族风俗。】

秦始皇听着怎么说呢,还可以这样操作的吗?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话在李世民那儿完全不存在?刘彻微微一顿,收容匈奴人吗?确定他们会对大汉忠心?不不不,先把他们打服再说。

杨坚听到这儿,是想不服都不行了,灭其国却不灭其族,李世民在一定程度上何尝不是为自己减少了麻烦,突然有些羡慕唐高祖有那么好一个儿子了啊!

【正是因为李世民这样的胸襟和气度,才能够接受各族人在大唐的繁衍,由此促成大唐的繁华以及多样性。在贞观年间,所有投唐的突厥首领都被授予京官武职,五品以上胡人武官几乎占至朝中同级官员的一半。而且数十万户突厥民众迁入中原,长期定居的有一万多户。民族的交流与贸易,从此取代多年的战争,两国互通有无,中原的丝绸、瓷器、手工制品等等传达四边。北方的良马、皮张、农副产品也开始输往中原。】

【民族的融合,文化的交流,使大唐越发繁荣。李世民展示了大唐对各族的包容,也赢得了各部族的认可。贞观四年,北方各族酋长纷纷赶往长安,共同向李世民敬献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尊号: “天可汗”。前面提到过“天可汗”,但对于这个称谓,其实很多人都不一定知道代表什么。】

【这可不单单只是一个称呼和象征,更是一种实质性的政治体系。作为“天可汗”的李世民,以大唐皇帝身份下行可汗事,不仅为大唐皇帝,更为天下共尊的万王之王。为表示对“天可汗”的绝对服从,各国嗣君继位必须由天可汗下诏册封。各国军队必须接受天可汗的统一征调。对破坏和平的成

员国发动制裁战争,必要时也得接受征调至中原平乱。二凤用自己的胸

襟和气度终于成功的征服各部族,让他们心悦诚服的归顺。】

秦始皇控制不住的睁圆了眼睛,他以为“天可汗”就是一个称呼而已,没有想到是可以调令各国军队的存在。这可不是李世民要求的,而是其他各族的人提出来的,其中意味着什么,秦始皇岂会不懂。

刘邦手都止不住的颤抖了,这李世民可真是好生了得!

刘彻此刻也忍不住握紧了拳头,天可汗,竟然是这样一个天可汗吗?

【如果说一个“天可汗”之称都尚且不能证明李世民对当时周边各国的影响,那就看看昭陵北司马门两侧的廊房之内十四蕃国君长像吧。这是唐太/宗去世后,唐高宗特将贞观时期被收复和归顺的十四位少数民族首领凿石刻像,以表太/宗英烈。十四位蕃国君长像与唐太/宗的昭陵六骏分立于廊房之内,无不昭示着他们对李世民的臣服。虽然千年之后,这十四位蕃国君长像已然被摧毁,但他们的存在,无一不在向我们昭示着大唐曾经的辉煌,以及李世民当时在各民族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昭陵现存的图片,早已没有了千年前的华丽大气,可是那存放石像的位置在各朝代的人看来,依然让他们受到极大的震撼。

居于廊下,为君而守,这是一种态度,一种心悦诚服归顺的态度。

别管是秦始皇或者是刘彻,还有杨坚,他们都有荡平边境之心,可是,他们到现在并不能完全做到。让各族心悦臣服更是没有。他们做不到的事,听着天幕说李世民做到,而且做得相当的好!天可汗,天可汗,他们也想成为这样一个天可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