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77(1 / 2)

加入书签

求没有得到满足,因而厌恶老师的;另一类是确实遇到了无良老师,被打压、冤枉、孤立、体罚, 甚至被性骚扰的。除此之外, 也有父母是老师, 对学生关心多,对自己关心少,从而失落不满的。

  总体来说,他们大多数都有具体的针对对象,只是陈述经历加言语发泄,互相取暖,很少提到切实的报复行动,也很少有人将个别人的错推及整个教师群体,前一类发帖人还会遭到后一类的指责。

  从帖子内容和措辞语气看,文灏发现,第一类发帖人普遍年龄偏小,第二类则以成年人为主,前者正跟着他们讨厌的老师学习,后者大多是在回忆往事,寻求共鸣和慰藉,尝试自我治愈。

  为什么会这样?文灏花了很多时间翻阅以前的资料。

  很久以前,人们对老师的定位是“传道授业解惑”,这是很高的要求,也是很笼统的要求。后来,关于老师的形容越来越具体,老师的地位也升升降降,不断变化。到了近时,其他不谈,有两种观念文灏认为是很不恰当的,可能也是造成那些状况的一大原因。

  一是老师是绝对权威的,不能反抗的。这让有些孩子在受到不良老师越界、不公的对待时只能忍受,不敢寻求帮助,或者告诉家长后,只得到一句“老师自有道理,肯定是你自己的问题”。成年后,他们在网上说说故事,要是遇到当初的坏蛋,估计还会骂回去,但过去幼小的那个他们,受到的伤害永远不可逆了。

  二是老师是无私奉献的,泣血育人的。这让有些学生、家长对老师提出各种苛刻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就充满怨憎。但把过多责任单方面转移到老师身上后,他们实际并没有得到好处,家长不会见到他们理想中的优秀孩子,学生自己则往不好的方向偏移。伤人伤己。

  这两种观念现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摒弃,可它们仍有一定的影响力。

  每一个职业都有优秀的人,也有败类,教师也不例外。我们无法通过单一的努力降低不合格的老师、家长和走偏方向的学生的数量,但当正常的、血肉丰满的老师形象成为大家认知中的绝对主流,那样的情况会少一些吧。

  恨老师小组就是一个情绪国度,没有城墙,只竖了一座界碑,上书“恨老师”。大部分过路的人瞟一眼,不上心地走开了,另一些被吸引进去,成为这个国度的一员。

  文灏不知道有没有人在里面卸下包袱,一身轻松地走出来,但几个月后,当他再次见到林亦初,他知道了有人从这里走入更昏暗的峡谷。

  案子结束后,分局技术科一名警员披马甲蹲点恨老师小组,见到胡乱攀咬的就上去骂,看到受侵犯只知道哭唧唧的就告诉别人该报警,权当日行一善兼减压了。时间久了,他发现有地方不对劲,深挖下去,居然找到一个疑似培养罪犯后备役的网站。

  那个网站在曹献浏览器收藏夹里见到过,登陆页面看起来就是一个游戏网站,因为后面曹献自己招供了,他们没有把他电脑里的隐私都翻出来,也就没发现这个网站的本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