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百九十七章:秘密武器(2 / 2)

加入书签

张长生年岁还小,即使面对当今陛下,也似乎无知无罪,于是道:“胡说,皇后娘娘分明说陛下已经老了,骑不动马了,陛下不该逞强!”

张长生气鼓鼓地看着朱棣。

朱棣怒不可遏,感觉自己的自尊心遭受了挑衅,怒道:“放肆。”

“臣万死。”张长生立即道。

身为张安世的儿子,这求生欲是很强的。

说罢,啥也不说,眼眶开始通红,然后提着笔,默默地噙着眼泪继续抄录诗文。

良久。

朱棣见他低声抽泣,手中的笔杆子还在挥动。

当即道:“抄录完了吗?”

张长生道:“抄了,也没抄。”

他声音很轻,好像是嚅嗫着说的。

朱棣则是奇怪地皱眉道:“这又怎么说?”

张长生诚实地道:“抄了别的,没抄陛下要教我抄的诗词。”

朱棣站起来,语气温和,道:“抄了什么?”

张长生道:“我默写的是韩愈的《师说》。”

朱棣听罢,不由得一愣。

这师说乃是千古名篇,当然,其中最精彩之处,就在于阐说了从师求学的道理。

此文重点抨击了不尊师重道,且耻于从师问道的不良风气。

朱棣的脸色大为缓和,便连耐心也好了许多,道:“方才朕说话重了一些。”

张长生道:“是臣斗胆。”

朱棣道:“朕是太要强了,哎……人老了,却不肯服老,总还以为自己有当年之勇,反而令人耻笑。你要以朕为戒,要知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知道了吗?”

“是。”

朱棣道:“那朕不带你去骑马了,教你练剑吧。”

张长生犹豫了一下,才道:“可是……陛下,现在的火铳,百步可以击敌,现在练剑,还有用吗?”

朱棣哈哈大笑起来,随即道:“练剑若用来杀人,当然是无用,此乃小勇,真正的万人敌,岂是区区剑术呢?不过练剑可以磨砺人的心志,可以增强人的体魄,一个人,若是肯于下苦功去做一件事,又有强壮的体魄,那么在这世上,就没有干不成的事。”

“天下的学识,多如牛毛,数都数不清,可人怎么会知道,自己将来要学什么才能对自己的有用呢?所谓儒家有一些学问还是有道理的,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修身,在腐儒们眼里,只诠释为陶冶身心,涵养德性。可在朕看来,修身其实就是打熬自己,使其真正成男子汉的时候,有足够的体魄和精力,去学习更多的事务。”

“你现在还小,除了要学一些学问,这骑射和剑术,却不可不学,这时候不学,将来就要晚了。”

张长生道:“臣明白嘞。”

朱棣微微笑道:“往后,你就当你是朕身边的副将,朕以军法来治你。”

张长生:“……”

说罢,朱棣便回头看向亦失哈道:“明日取一短剑来,赐长生,再寻一甲胃,给他挑一副好弓。”

亦失哈笑了笑道:“奴婢遵旨。”

…………

次日。

杨荣等人,早早得知太子与张安世觐见的事。

当即,也预备了入殿的事宜。

此番奏报的,乃是朝廷抡才的章程,所以百官都十分看重。

其实这也可以理解,古人将提拔人才称作抡才大典,可见这抡才关系到的乃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是最不容马虎的。

何况……就切身利益而言,选拔人才,才是百官们最看重的事。

毕竟,认定人才的标准变了,这也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前途和命运。

这些时日,关于这件事,每日都有许多的议论。

绝大多数人都是忧心忡忡。

他们担心张安世又在这上头塞私货,不过又想到太子稳重,或许不会这样的激进。

于是就在忐忑不安之中,似乎靴子要落地了。

杨荣对胡广道:“你瞧,这些时日,百官都心神不宁,这一个章程,牵动多少人的命运啊。”

胡广叹息道:“老夫倒是心如止水。”

杨荣微笑道:“这倒是,胡公幸运的是,早知自己不是人才了,所以反而看得开了。”

胡广道:“你……”

你又来扎心!

“言笑而已。”杨荣随即哈哈大笑:“胡公平日里总说自己平庸,怎么你自己谦虚可以,别人却说不得?”

胡广一本正经地道:“你可以背后说,你不能当面说!”

杨荣看了胡广一眼,有些无奈,最后道:“罢罢罢,入殿去吧。”

百官陆续来到崇文殿。

不久之后,朱棣升座。

百官山呼万岁。

朱棣四顾左右:“太子与芜湖郡王还未入宫?”

亦失哈匆匆来道:“陛下,奴婢去问了,说是在等一个人,马上就来了。是有些迟,所以……”

朱棣压压手:“那就且等一会。”

不多时,便有宦官来奏:“陛下,太子殿下、芜湖郡王殿下、新洲长史杨士奇觐见。”

前头两个人,朱棣不觉得有异。

只是这新洲长史,令朱棣微微皱眉。

这个新洲长史,他好像有一点印象。

杨士奇……好像曾是翰林,是个博古通今之人。

朱棣便道:“宣。”

三人入殿,行礼。

朱棣的目光,朝朱高炽和张安世身后一瞥,却见有人穿孔雀补服,头戴翅帽,身材干瘦之人在朱高炽身后,全无翰林风采。

朱棣当即道:“平身吧。”

朱高炽道:“父皇,儿臣与芜湖郡王上抡才之策,恳请陛下过目。”

“章程呢?”

张安世道:“陛下,就站在这里,这是活的章程。”

朱棣:“……”

殿中之人哗然。

许多人对杨士奇,是稍有印象的。

尤其是不少十几年前的翰林们,这杨士奇乃是他们当初的同僚。

只是十几年不曾谋面,许多人差点已经忘记有这么一号人了。

提及这个杨士奇,朝中同情者颇多。毕竟……作为翰林,身份何等的清贵,将来的前途不可限量。

而杨士奇,别看是三品长史,可实际上,在朝中人看来,即便是一品,也无法与朝中的清贵们相提并论的。

可怜此人,流放在外,原本大好的前程,如今……却成了这般样子。

尤其是杨士奇灰头土脸的模样,更让人暗暗摇头。

可惜了。

朱棣疑惑的道:“活的章程?”

张安世道:“陛下,此人乃是杨士奇,曾历任翰林编修、修撰、侍读,又曾任安南副总督,新洲长史,长史任上,已有十年,如今杨公入朝,特来拜见陛下。这……就是臣所言的抡才章程。”

朱棣的脸色,越发的古怪。

张安世这小子,总是能不负众望地整出各种花活来。

好在朱棣早已习惯了,竟也并不见怪,只是颔首:“杨卿上前。”

杨士奇当即踱步上前,行礼道:“臣杨士奇。”

朱棣道:“新洲如何?”

杨士奇道:“尚好。”

朱棣眉一挑:“何为尚好?”

杨士奇道:“可比苏杭。”

朱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