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9节(1 / 2)

加入书签

这么个组合一进慈宁宫,太皇太后就觉稀奇。

“胤祚这是怎么了?”

“乌库妈妈……”胤祚小嘴瘪瘪,语音带着哭腔,抱着老太太的大腿就开始干嚎,“汗阿玛打我!”

太皇太后还是很清楚康熙有多疼这个儿子的,打也打不疼,真要下狠心打了,那就是胤祚惹祸大了不得不打。

饶是她在后宫,也听说胤祚上朝请求一个人出资建堤坝和民间闹腾出来的那些,这一出出的,让她都不能在慈宁宫安心养老。

太皇太后嘴边还挂着满意的笑,拍拍胤祚的肩膀,“不哭,乌库妈妈帮你问问。”

一句话安抚好曾孙,转而就看孙子,“怎么回事?”

来之前康熙就料到有这么一出,此时不仅半点不怕,还用看好戏的眼神看着胤祚。

“他没跟朕和太子通个气就自己蛮干一通,做完了还有模有样地上折子,想跟李光地一起去建堤坝。他自己都知道折子不能明着上,偷偷放在朕的龙案上,还有脸来找您评理!”

说着说着,康熙就又气了起来,等苏茉儿一上茶,捞起来就是咕噜咕噜一杯,连喝两杯,这气都没能下去。

太子也是一样的态度,“乌库妈妈,这次是六弟的错,汗阿玛不打他,保成也是要打的。”

胤祚悄悄“嘶”了一声,一向温和有礼的太子哥哥都想打他了?

难不成打孩子是爱新觉罗家的传统节目吗?

刚想着呢,小屁股上就遭了一记打。

胤祚毫无防备,懵懵抬头,就见太皇太后慈祥的脸已经拉了下来,大手还抬在半空中,摆明了刚刚打他的就是这只手。

“乌库……妈妈?”胤祚的小脑袋有些转不动了,不是都说隔代亲吗?怎么今天一个个的都想打他?

“撒娇没用!大哭也没用!”太皇太后哪里舍得打他?稍稍这么一下,胤祚还没什么反应,自己心里就有些难过。

“长江黄河两域如此之广,国库不给你钱,一切支出都得你自己来,想也知道这堤坝建起来有多困难,有多慢,你这一趟出去就得好几个月,指不定半年都回不来。”

“万一你在建堤坝的时候,洪水来了,乌库妈妈和你汗阿玛远在京城,收个消息都得那么久,你让我们怎么办?洪水不认人,它可不管你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你要是出了点什么事……”老太太的眼眶瞬间就红了。

康熙慌了,被鳌拜架起来当傀儡的时候,他都没见过玛嬷哭,早知道带胤祚过来会让玛嬷这么伤心,他就不这么做了。

他还慌乱着,想着该怎么哄才好,就见一旁的苏茉儿给他使眼色:皇上安心。

康熙:“……”

演戏是吧?姜还是老的辣,朕看着,学着点。

太子:“…………”

他忽然觉得爱新觉罗家的人,都是有点演戏天赋在身上的,这一点在老的和小的身上最明显,也就他这根纯正的独苗苗了,害!

父子俩等着看戏,果然看到不知情的胤祚瞬间慌了,手忙脚乱地爬起来,用小手帕给太皇太后擦眼泪。

“乌库妈妈不难过呀!”

这可是历经三朝,经历几十年大风大浪的孝庄啊!他何德何能,让这一位为自己掉眼泪?

“这不是老爷爷给我看了一些堤坝和水库的图纸,我想着到了现场之后可以因地制宜改造一下,这才想跟过去看看的吗?”

他在物理化学上有一些心得,可在建筑上确实没什么天分,顶多就是见过那些著名的水库、大坝,想着到时候能够出出主意。

“再说了,半个大清都知道我一人出资建堤坝,我要是不露个面,多没说服力呀?人家可能觉得是汗阿玛在背后出钱,把这么好的名声都给我了。”

胤祚还想多说些理由,冷不防康熙来了句:“朕有钱给你攒名声,怎么不干脆放到自己身上?再不然,太子还在这儿呢,他不比你更需要名声?”

太子满脸“孤已经看穿你了!”的表情,“六弟,你说这么多,不过就是想出去走走。”

太皇太后的哭声大了起来:“我这一辈子没了丈夫,没了儿子,好不容易养了个孙子,这些年曾孙也都活了下来,还有个懂事贴心的曾孙时不时地送温暖。我这把年纪,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进棺材了,疼爱的曾孙还要离开我……”

康熙惊呆了,演戏归演戏,玛嬷您这招是不是有点狠?

“不不不,我不走了。”胤祚哪见过这么大的阵仗?赶忙摇头,“乌库妈妈不哭,胤祚不走了!”

“真的?”老太太抽噎着看他。

胤祚点头:“真的!”

“早说嘛。”太皇太后擦擦眼泪,收放自如,一点看不出伤心的痕迹。

胤祚:“……”

哦、哦豁。

第114章

这一波,胤祚输得不亏。

他怎么料得到太皇太后这样的身份,愿意当着孙子和曾孙的面,用哭来骗他呢?

都已经答应了,就算知道太皇太后假哭下套,胤祚也不会再反悔。

只是小家伙蔫哒哒的,垂头丧气地坐在那儿,宛如一只失去梦想的小团子。

太皇太后达成目的,就用更柔和的政策与语气,“乌库妈妈和你汗阿玛不是不让你出去,只是你这个年纪确实太小了点。等你再长大些,给朝廷办差,到时候谁都不会再拦你。”

胤祚蔫蔫的,回话声都显得有气无力:“可到时候堤坝也建完了呀。”

“胤祚呀。”太皇太后摸着胤祚的小脑袋,语重心长地说,“人这一生短短几十年,能做的事很有限,你要是跟着李光地去那边建堤坝,顶多也就造福长江黄河两岸的百姓,可你要是留在皇庄继续研究,或许研究出来的那些东西能够造福整个大清的百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