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0章 制衡(1 / 2)

加入书签

窦婴和韩嫣双双诧异,他竟然不知道。

卫长君此时知道了,刘彻活到老修到老。他顿时有很多话想说,可身处这个时代,面对几年的邻居也不敢言明,否则二人定以为他疯了。

千言万语,最终化为一句无限感慨,“陛下还说他没钱。”

窦、韩二人相视一眼,由韩嫣开口问:“你认为陛下修一辈子是因为有钱?”

“不然呢?”卫长君奇怪,还有什么讲究不成。

韩嫣确定他真不知道,“一件事完成,负责此事的官吏是不是得禀告陛下?皇陵修好了,负责此事的官吏怎么禀报,陛下,您的坟挖好了,可以就寝了?”

卫长君恍然大悟。

韩嫣见状道:“懂就行。回头见着陛下千万别傻傻地问,陛下,您的陵好了没。陛下虽然不舍得要你的命,但一定敢打你。你也不是他的对手。”

卫长君顿时觉着浑身哪儿哪儿都疼,禁不住揉揉手臂。

窦婴:“你就别吓唬长君了。陛下对自己人很宽容。长君,何时过去看看?”

怎么也得过了这个三伏天。

“八月初吧。”卫长君朝南看去,地里还有十亩秋红薯,“那边的地要是不好就多留点红薯,明年种春红薯。要是好,先看看能收回来多少。总不能把人逼死。”

放在以往,韩嫣会觉着地给卫长君了就是他的,卫长君收回来乃天天经地义。卫长君种地是为了续命,他又说过有十八层地狱,韩嫣就觉着他可以不做好事,但也不能当畜生。以至于很认同卫长君这番话,“所以我叫你看看那边的地谁在种。”

“你们去不去?”卫长君问。

韩嫣无所谓,他骑马半天一个来回,就看向窦婴。窦婴这几年安逸惯了不想去。可一想到八月初秋高气爽,去看看也行,就当秋游,“我要是无病无灾就跟你们一块去看看陛下的风水宝地。”

此言一出,三人不由得相视而笑。

这一笑倒招来几个人,为首的那个正是八阳里里正。卫长君朝屋里喊,“曹女,许君,搬几个小板凳。”

赵大和孟粮拿着五个板凳出来。

卫长君诧异:“我以为你们去山边乘凉去了。”

孟粮:“牛固去了,奴婢没去,嫌小公子闹腾。”

卫长君能安安静静的同韩嫣和窦婴闲聊,正是因为他大外甥被两个弟弟带去山边了。卫长君指着自己身侧,“放这儿。”

孟粮放下板凳,里正几人已经到跟前。卫长君见其拎个桶,“这是去哪儿?”

“不去哪儿。大公子,看看这是什么。”里正坐下的同时把桶递给他。卫长君下意识接过去,桶里有很多半寸长的小鱼,且活蹦乱跳,游的很欢实,“在哪儿弄的?”

里正:“我大孙子跟几个孩子去河边用网兜网的。”

“河离八阳里可不近。”

里正点头:“不是渭河,是从渭河分过来的。离大公子这儿有十里,离我们村差不多四五里。”

那就难怪了。卫长君忽然想起一个说法——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我记得你大孙子没多大吧?怎么叫孩子去那么远玩水?”

“我小闺女家在那边。网兜就是我女婿给的。我们村的沟不是挖好了吗,他就拿回来叫我放沟里养。村里那么多人哪里养的住。今天放下去,明天就得叫人网了吃了。”

卫长君明白了,“放这儿?”

里正点头:“这么小也吃不着。”说着话就起身倒沟里。

卫长君跟过去:“沟里的水这么浅养得活吗?”

里正:“这个沟挖好几年了,上面水浅底下泥深,又不缺草,鱼可以藏到泥底下草里。再说了,你离泉眼近,水都是活水,在这儿养长得也快。”

韩嫣倚着桑树问:“你就不怕搁这儿养,还没长大就被去病抓了吃了?”

里正愣了愣神,像是没料到他会这么说,随后反应过来就道:“韩上大夫,您误会了。无论养多大咱们都不要,留你们和大公子他们吃。”

卫长君颇为诧异:“闹了半天给我送鱼苗来了?”

里正点头。

卫长君看向里正的儿子和侄子,“我还以为你们有别的事。”

里正想到什么,瞪一眼儿子和侄子,然后才拎着桶上岸:“我不叫他们来,他们硬要跟来。”

那就是他俩有事。卫长君坐回去,眼神示意二人有什么事尽管说。

卫长君这样善解人意,二人反而感到羞愧,就给里正使眼色。里正没好气道:“在家里不是一套一套的?我说你们两句还跟我叨叨。嫌我年龄大,老糊涂了,有能耐别找我啊。”

卫长君和韩嫣以及窦婴相视一眼,看来事还不小。

“出什么事了?”卫长君问。

里正见儿子和侄子还一个劲跟他使眼色,就知道这俩货指望不上,“没出什么事。还不是这几年妥了您的福,日子比原先好过了。以前寅吃卯粮。这两年交了税,留够来年一年的粮食,家里还有剩。

“前几天他们进城卖红薯粉面差点卖错,回来分钱的时候又差点把钱算错,还不如去病小公子,才几岁,加减乘除就能张口就来。他们就想是不是给村里请个先生,大伙儿都跟着学点。”

“好事啊。”卫长君禁不住搁心里感慨,难怪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那是钱不够?”

堂兄弟二人连连摇头。

里正:“钱差不多。只是咱们不懂怎么请,先生请来了,咱们该怎么招呼人家。所以请大公子,韩上大夫,还有侯爷跟咱们说说。”

要说这事,他找错人了。

窦婴和韩嫣面面相觑,眼神相互推让。

卫长君见状,轻咳一声,“要不我先说?”看向两人。

两人连连点头示意他先来。

卫长君道:“既然请个先生来村里教,那就不能席地而坐。里正,要是我,我会盖六间房屋,拉个小院。三间作为识字的地方,三间作为先生的卧房和书房。对了,还得有一间庖厨。其次,安排好每日上课时间。如果今年你有空他没空,他没能去又该跟谁学,叫谁教。这些您都得先考虑好。房子修整好了,再去城里请人就好请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