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大夏文圣 第979节(2 / 2)

加入书签

“侯爷,这是工部做的清单。”

“发展工部,详细分三个程度,其一就是在目前原有的基础上,招工百倍,建天工阁,这样一来的话,预计工部将会有百万工匠,外加上重点培养新工匠,只需要三年,这批新工匠就能接替,其做工速度也一定是目前工匠的数倍。”

“第一年需投入二十万万两白银,往后每年需要投入十万万两白银。”

“预计那个时候的工匠,多达两百万人。”

王启新开口,这是最简单的扩张,第一年因为要建立天工阁,还有招人这种事情,自然而然花费的多,往后就好多了,每年十万万两白银,就能稳定。

“二十万万两白银吗?”

“第二种呢?”

顾锦年问道。

“招工五百万人,建四个天工阁,两百万在役工匠,三百万培养。”

“第一年需投入四十万万两白银,往后每年至少需要二十万万两白银。”

“三年后,可稳定五百万工匠。”

王启新给予回答道。

“第三种。”

顾锦年还是有些不满,大夏王朝人口不少,现在有江中龙米在,两三年后,人口出生率一定会达到一个极其夸张的程度,换句话来说,要不了多久,大夏王朝的人口,将会有百万万之多。

那么工匠的作用就更大了,这涉及到了各方面,国家军事,民生大计,这些都离不开工匠。

这也是为何顾锦年要大力扶持工部的原因。

“若是第三种,大夏京都附近,建立新城,招工五百万工匠,培养千万工匠。”

“同时在全国各地,设立天工阁分部,教导百姓转换为工匠。”

“只是这样的话,所需成本太大了,第一年至少投入六十万万两白银,第二年和第三年只怕只增不减,往后每年至少三十万万两白银。”

“侯爷,老夫知晓侯爷有更大的意图,可老夫不建议如此。”

“若因一时之急,招工如此之多,一但等到朝廷稳定,那么大量工匠会成为朝廷的负担,带来更大的麻烦。”

王启新开口,他自然是希望顾锦年重视工部,可他也知道,差不多就行了,搞的太夸张,以后难免无法收场。

两个问题如果解决不了的话,就是天大的隐患和麻烦。

一个就是后续收入问题,现在大夏王朝需要工匠,百废待兴,自然是越多越好,哪怕培养千万工匠都没问题。

因为以后用得上。

可二十年后呢?

等到大夏王朝不需要工匠的时候,该怎么办?这些工匠如何生存?

但最可怕的是,如果在各府之地,都设立天工阁分部,培养孩童成为工匠,这成本有多大?根本想象不到。

可面对这样的问题。

顾锦年只是稍稍沉思一番,而后开口道。

“就按照第三种计划走。”

“工匠多不怕,一来大夏不夜城若是以后设立东荒全境,亦或者整个神洲大陆,反而还远远不够。”

“倘若做不到,几百万工匠,也算不得什么,光是龙舟宝船也足够养这些工匠。”

“本侯知道,王大人最担心的问题,无非就是后续的培养,这个不用太担心。”

“前面几年投银进去,等这些工匠培养出来,开始赚钱之后,就不再投钱,让百姓将家中孩童送入天工阁分部学习技术,同时收取相应的学费。”

“如若穷苦百姓,可以欠银学习,等到未来成为工匠,赚取银两,再每个月按比例归还朝廷即可。”

“王大人尽管放心,未来的大夏王朝,更缺工匠。”

顾锦年出声,他直接采取第三种方案。

原因无他。

江中龙米可以解决大夏百姓的粮食问题。

而随着大夏龙穗未来的种植之下,再加上工部自然会发明一些耕田农具,大夏王朝以后的粮食只会越来越多,饿不死人的。

如此一来的话,人口也会越来越多,在短暂时间内,翻十倍都有可能。

毕竟古代娱乐设施少,百姓们晚上唯一的娱乐方式就是造人。

结合以上种种,以后的工匠数量一定是供不应求。

“可这.”

王启新还是觉得有些夸张,想要再解释一二,然而顾锦年却摇了摇头道。

“王大人,工匠并非仅仅只会打铁,往后可以多种培养,涉及到民生都可以。”

顾锦年出声。

他无法去解释太多,在王启新眼中,工匠可能只是打铁的那种,可实际上顾锦年认为的工匠,是多元化发展,以后什么赚钱,就做什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