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大夏文圣 第449节(1 / 2)

加入书签

“尊严只在刀刃之上。”

“无有官职,寸步难行。”

这是顾锦年的不足之地。

自己没有官职,自然而然,从一开始陷入了被动,私自调兵,化为主动,可那个时候已经是在亡羊补牢。

故而,自己必须要?

?点入朝为官,掌握权力,往后再遇到这种事情,就不会陷入下风。

反省与思考过后。

顾锦年从而又思考另外一件事情。

这件事情,看似是官员隐瞒不报,看似是有人在幕后搞鬼,可有一股力量,却消失的无影无踪。

这股力量,便是儒者。

读书人,应当有正义在身。

即便无有官职,百姓之苦,他们也应当看得见,可却没有一个人给予援手。

原因无他。

他们不想得罪官员,免得影响自己的仕途。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点无可厚非。

但对于读书人来说,这就是错的。

孟子曰,吾善养浩然正气。

这浩然正气,便是天地之间的一种正气。

若读书人无浩然正气,怎可称之为读书人?

倘若,两年之前,便有读书人挺身而出,那么事情会如此严重吗?

答桉显然是不会的。

白鹭府,只是一个小小的府城,可这件事情,却也能看到天下儒者的本质。

等事情发生之后,读书人再来辱骂,又有何用?

不秉持内心,如何能称得上读书人?

张口百姓。

闭口百姓。

到头来呢?

还不是虚伪无比。

这件事情,顾锦年想了很久。

一直到第七天。

这一日。

是顾锦年问斩之日。

牢头走来,也感到不可思议,他们本以为这过程当中会有旨意,释放顾锦年。

却没想到,直至这一刻,都没有任何旨意。

刑部已经派人过来,押送顾锦年去刑场。

只是,即便如此,牢头都没有半点怠慢,客客气气将顾锦年请出。

顾锦年很康慨。

他没有丝毫畏惧,随着牢头走出大狱。

可内心,顾锦年却一直在思考这件事情。

踏出大狱。

一眼望去,有许多人在送行,也有不少人带着其他心思。

囚车就在不远处。

刑部的人,也无比恭敬,根本不敢有半点怠慢。

远处,王富贵等人眼中含泪,他们没想到,事情会如此严重。

七天来,百姓写联名册吗,却遭到八王反对。

七天来,多少股势力参与此事,其目的就是为了救下顾锦年。

可结果,朝堂之上,没有任何反应。

刑部也没有做任何批改。

一时之间,他们终于慌了,也终于怕了。

从一开始认为,顾锦年一定会安然无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