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57(2 / 2)

加入书签

  越研究姜彤就越发觉得试题册是个好方向。

  墨义大学就相当于现代的阅读理解题型,考的同样是经书里头的东西,这个比上一门要难上一点,诗经内容这么多,随便选取一段,让你做阅读理解,万一不走运,考的就是你没看过的内容,那完全就只能两眼蒙圈了,诗经策论就不用说,字面上的意思。

  但是别看考很多门好像好难一样,其实考试范畴就没脱离过四书五经,更别提这是最初级的现实,出的题大多粗浅,并不会有太多复杂的东西。

  姜彤支着下巴笑了笑,好像古代是科举考试真的对文科生很友好啊。

  她自己上学的时候就是学的文科,没别的原因,就是可能更适合文科,有的人就是有自己特别擅长的一方面。

  诗赋就不说了,是姜彤从小学到大的东西,阅读理解,不怕夸大其词,倒也是她的强项。说得俗气一点,好像就是有这一根筋,天生对这些东西敏锐敏感,学习起来就不怎么费劲。

  姜彤自己了解个了大概,初步的构想是从县试做起。

  弄出十几套试题来,就像现代的学生,考试前刷题,试卷一打一打的做,做的都是常考题目,一个重复的学习记忆过程,到最后,你一看题,脑子里就出来了清晰的做题思路。这就是因为过程中无意巩固收获了知识。

  要弄出这样的试卷,姜彤就必须去整理收集往前十来年的县试题目,归纳总结出默写填空的常考题型,阅读理解的热门段落。

  之后,自己再去出题,对此,她自己就必须熟悉地掌握四书五经,做到胸中有丘壑,明朗明白。

  因为每份试卷后面都会附上一份标准答案,这种形式对这时候的人来说,他们没见过,至少姜彤调查过,大周朝是没有的,他们现在连试卷这种形式都没有。

  所以她才觉得这是一条很好的路子。

  自来天才者只是少数,凤毛棱角,十年寒窗苦读的人,多凭借的勤奋毅力,自控力,和学习的方法。这些都能做得很好的人,自然就能脱颖而出。

  前者姜彤没办法,但后面一条,不是正好可以给她发挥的余地。

  她这不就是在引入了一种更好的学习方法,提供好的方法吗。

  姜彤把所有的内容撸顺了出来,一点点记录在纸本上。

  心中油然生出一瞬间的豪迈之感。

  半晌后,摇头失笑。

<br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