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3页(2 / 2)

加入书签

第二日清早,妇人已经带着孩子不告而别,留下一封书信。说救命之恩,无以为报,不能再麻烦恩公,只得每日早晚祝祷,恩公多福多寿。

字写得极好。

这样一个闺阁之女,落得如此境地,白昼只盼此次饥荒过后,她和孩子能有个好归宿。

晌午,白昼和远宁王上了街,打探出一个重要的消息郡守汪贺之在朝内有人撑腰。

这事其实白昼早有猜测,但他还是觉得非要到了地方上,亲听亲见一番,才能作数。

毕竟,敢在天子脚下的一亩三分地造次的人,要么是背后的水深不见底,要么就是傻。

只可惜,问了数人,大家都只听说汪贺之背后势力手眼通天,但具体是谁,没有人说得出来。

行吧,狐狸尾巴早晚露出来。

第三日,朝廷赈灾的运粮队到了,随之而来的还有医师。

白昼在茶楼上远远的看,认出这次押送粮食的官员是户部侍郎,官阶比汪贺之这个郡守高半个品级。

汪贺之对他远接高迎,一路从城关门口迎到府衙门前。即便是在大灾之际,依旧安排净水泼街,黄土垫道。

这在明清时期,可是皇帝出行的排场,想来即便是在杜撰时代的小说里,礼数也不可谓不周全。

但白昼细看却不见汪贺之有几分恭敬,二人似是相熟的,并非初次见面。

户部侍郎在门口和下属交代几句,手下的官吏就开始按照户册发放粮食,同时在城内多出施粥、开设医棚。

老百姓就是这样,即便再如何心知地方官吏脏心烂肺,也总是要过生活的,大部分人其实只要能吃得饱,穿得暖,就会念当权者的好。流民们眼看热气腾腾的食物当前,都纷纷向放粮点涌去。

再看那汪贺之二人,府衙门前拱手相让一番,而后挽着手入了内堂。

想他汪贺之虽然身为郡守,却非中央官员,怎么和户部侍郎这般熟识。

白昼越发觉得有意思,尧国朝廷鱼塘里的污泥太多,横生出来许多浑水摸鱼之辈,且先看你们搅闹,待到这次回都城去,有你们好看。

他正暗自发狠,就听王爷低声唤他。

阿景,王爷道,你脸色太差了,几日操劳,又心生气愤,今日就这样吧,咱们回去了。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