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09页(2 / 2)

加入书签

所谓手工业与商业会带来奢靡之风,是懒政的借口。不该把人统统赶回家,而是该正确引导帮助重新稳定社会秩序。

何况,已知西洋船队成群结队往海上开,很多事单方面禁止不了。

朝廷能把江南城里的百姓赶回农村,难道还能把海船上的西洋人都赶回欧罗巴,让他们不能再来通商?

如果没出过海,胤禛还能自欺欺人认为可行。

出过海就知道远洋行船有多不容易。大清没一支像样的水师军队,怎么驱逐欧罗巴人的船队?

更不提事实上是西洋人来过大清,大清对去西洋的航线也仅仅是有所耳闻,尚未有谁真的实践过。

既然发展贸易成为了时代的必然,科学技术与理论体系已经成形出现,那就别想着躲一躲就好,而是要正面迎着上。

胤禛发现以珍珠养殖入手着实不错。前期能为如何安顿与规范游民做出示范,后期销售过程又是打通与外国的商路。

于是,他开始广阅典籍,搞出一份面面俱到的答疑方案。

向康熙介绍珍珠养殖,并且回答皇上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要搞一些引经据典的铺垫。

养殖珍珠成功的真相,是武拂衣凭着经验搞出来的。

真相却不能对康熙说。

胤禛要找到历朝历代关于养殖珍珠的资料,编造出一段『雍郡王博览群书,苦心钻研三年养珠记』。

依照正常人的逻辑,最初养殖灵感来自古籍。

珍珠,佛教七宝之一。古籍中有关于它的祥瑞记载。

比如在唐朝段成式《酉阳杂俎》中就记载,隋炀帝喜欢吃蛤蜊,少说吃了有成千上万个。

某天,他在吃蛤蜊时,没能打开其中一个的坚硬外壳。就把这个蛤蜊放在了桌上,而夜晚蛤蜊壳自动打开,居然放出光芒,其中有佛祖像出现。②

无独有偶,这在唐朝苏鹗写的《杜阳杂编》中也有类似记载。

这次换成了唐文宗李昂吃蛤蜊,发现了其中有两尊迷你菩萨像,是栩栩如生,形貌端秀。

接二连三,宋朝的洪迈编撰了《夷坚志》,其中再次提到了河蚌中有观音像。

对于神佛在蛤蜊与河蚌中显灵的故事,雍郡王不能将其归类到祥瑞上,而是找出了地方志考证人工养殖珍珠的历史。

更早的记录不可寻,但查到了在南宋时期,湖州的叶金扬始创了养殖附壳珍珠。

使用褶纹冠蚌培育,养殖的珍珠珠形状似佛祖与菩萨,在湖州德清的地方志中仍能寻觅到踪迹。③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