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页(2 / 2)
当然了, 买地的价格是很便宜的,几乎就是白送。这其中还不包括知县的管家从中牟利, 又夹带着多霸占了一些田地。
冯家的百年家业几乎是一夕之间就被人抢了个精光。
外加上, 冯骞的祖父一病不起,家里仅剩的几十亩田产还要再卖掉几亩做药费。
桥水县冯家就这样倒了。
冯骞的祖父临死前还在念叨着, 怎么家就在他手里败了呢。
冯骞的父亲经过此事,发了狠心, 下死力供家里小辈读书。十多年后, 直到冯骞考中举人, 冯家才算是终于翻身, 重振了家业。
至此, 冯家就留了一条祖训,家里人必须要读书科举做官,要不然家里再有地有钱,也是留不住的。
冯骞给闺女找女婿也是秉承着这条的原则,必须要找个能科举做官的年轻男子,他闺女必须要做官太太。
冯骞很满意方瑜这个准女婿,而且是越来越满意。他是从读书科举一道上走出来的,自然也能看出身边人读书的潜质。
他自己的三个儿子,说实话都不大成器,以后兴许还要靠这个妹夫提携呢。
冯家大爷早几年考上举人后就留在了京城读书,这样参加会试也方便。冯家二爷现在还是个秀才,早几个月回原籍去参加乡试了,也不知道这次能不能考中。
冯家四爷就别提了,从小就不爱读书,身体还不大好,冯骞对这个儿子已经采取散养的模式,只要不给家里惹祸就行了。
方家这边就很忙了。
因为要准备体面的聘礼,方老太太把家里的现银都攒了起来,方家三兄弟也是拿出全力在村里种反季节蔬菜,指望在冬天再给方瑜多赚些娶媳妇的钱。
方瑜要娶知县家千金的消息还没有传开,方家这边也怕横生枝节,就只跟方老秀才、刘秀才和刘勤书说了。
方老秀才把家里的现银拿出了大半,说先紧着方瑜用。刘家也是如此,怕方家手头紧,再不好意思开口,刘秀才特意把得意门生方瑜叫来,拿出三百两银票,说先用着,不够再来拿。
十月末,刘勤书就带着妻儿和方瑾回来了,说是回来帮方瑜的忙。
等晚上,方瑾终于等到了自家好弟弟,非要和方瑜挤在一个炕上抵足而眠。
“嘿嘿嘿嘿,小鱼你运气可真好,居然能娶到咱们县知县家的大小姐!哎呦,咱们家以后可不得了了,有冯大人这门亲戚,以后咱们家都可以在县城里横着走了。”
方瑜敲敲小瑾的脑袋,撇嘴道:“你螃蟹啊,还横着走。以后咱们家该怎么样还怎么样,你就好好读书吧。”
“哼,假正经,老道学。”方瑾揉着脑壳,开始咯吱小鱼弟弟,就和小时候一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