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页(1 / 2)
与此同时,厂里的效益也非常好,就这么几个月,他们足足赚了有七千多,这还是除去成本和工人工资的纯利润。
安支书用这些钱向几个已经谈好的村子下了订单,除了任务粮之外的农产品,有多余的他们统统都收。
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只要有原料,工人就有活干,有产品,而安实总能卖的出去,卖的价格还越来越高。
说道安实的业绩,就不得不说,他好像天生是吃这碗饭的人,尤其是在刘洪铭和张贺伟加入之后,他们基本上是一谈一个准。
安实通过建立的人脉关系,见到收购站站长的面,张贺伟负责出谋划策,制定让站长心动的计划。而刘洪铭亲和力十足,负责拉近关系,让人产生好感,放松戒备。
三人组在谈的时候,还会拿着安西的文章让站长看,能在这么多的报纸上出现,可见他们产品的实力。
这个年代的人还都挺单纯,以为报纸上说了好,就真的是有官方背书的好,却不知道,安西其实就是借着华美的文章打软广告而已。
而报社的人,当然有人看出来了。
但是奈何安西写的文章是真的好,吸引力十足,这段时间,让他们报社的销量都涨了不少,他们没理由不登的。
而且安西也不真的只打广告,还是有不少干货的,他甚至写过一些保存食物的小妙招。
通过读者的来信,报社也知道这些方法是非常好用的,老百姓们看的很高兴。
看报的人高兴,报社自然高兴,那还有什么好说的。不管安西写什么,发啊!
因此在安西帮着设计包装,设计品牌形象的时候,他的稿费不减反增,已经达到了月入两百的惊人数字。
而花了安西大力气的厂里宣传工作,才不过仅仅月入十五元而已。
但即使是这十五元,也让一干知青羡慕极了。
他们也不是没试着和安西学习,给报社投稿,可是能被录用的却是极少极少的一部分,而被退回来的稿件,光是邮票钱就不是个小数目。
这样入不敷出,没几个人能坚持下来。
知青们一开始还有点不服气,但是在看过安西的文章之后,一个个全都腌了。
安西的文章确实写得好啊,尤其是那字里行间的吸引力,就让人忍不住一看再看,文里描绘出的场景,既美好又栩栩如生,就好像发生在你眼前一样。
这就是差距,赤裸裸的差距。
当然,这其中也是有成功的知青。
有两个知青,文章写的就很不错,其中男知青还会画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