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74(1 / 2)
么办?
交合县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上面任何一种情况,都有可能酿造一场人间悲剧。
有医馆、养济院、育婴堂、蒙学书院、武馆的存在,就可以极大程度的避免悲剧的发生。
接下来的三个月,交合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草场的宣纸作坊和书籍用纸作坊造起来,从树皮、龙须草、芦苇的根茎,到纸浆,再到成品的宣纸和书籍用纸,一道道工序,全部在草场的界河边上,每一道工序都有好几个作坊。
端山周围端砚作坊围了整整三圈,从端石的开采、到选料、雕刻、磨光、一直到最后的配盒,每一道工序也都有好几个作坊,有些作坊里甚至还有女工出现。
而印书作坊也都在县城以及各个乡村里落成,吸引了无数的百姓在作坊里印书做长工。
有些农户甚至在自家的田里,也种起了芦苇和龙须草,然后卖给宣纸作坊。
可以说,整个交合县和各个乡村,就像是重新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一样,所有百姓都在如火如荼地干着各自的工作,每一天都是忙碌的一天,但他们并不觉得累。因为他们这些工作,都是按月拿月钱的,有钱拿,谁还会嫌累?
同时各个乡村的免费医馆、县城里的养济院、育婴堂、蒙学书院、武馆都也竣工,相应的人手和检查官吏,也已经入驻其中。相信过不了多久,这些福利机构,都会运转起来。
两个月后,交合县生产的端砚、改良宣纸畅销陇右,一度引起多家文房店的存货被抢购一空。供不应求。李文柏也联系了京都的李家和几个大商行,到交合县购进端砚和改良宣纸,远销至京都和中原地区。
一时间,端砚之名响彻整个大齐,人人以用端砚为豪,甚至连皇宫里,也要了几块极品端砚,专门供雍和帝以及几位皇子公主使用。
而改良宣纸的出现,也让整个大齐原本的宣纸作坊商铺纷纷关门停业。毕竟改良宣纸比起传统宣纸而言,不仅价格便宜,而且质量更好,书写流畅,更易储存。从今往后,宣纸不再是豪门大族的专属之物,而是真正地走向了寻常百姓之家。
与此同时,陇右的敬文斋的名声也随之大震。西北部州县的坊间,都在传言,敬文斋有特殊的印书手段,无论你要印的书多么稀有、数量要多少,敬文斋都能很快地给你印出来,而且价格也比很多书肆要便宜不少。
一时间,所有人都在疑惑:“这个交合县,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无论是新改良宣纸还是文人爱不释手的端砚,都是从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交合县出来的?”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其实敬文斋名声大振的背后,也有交合县的影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