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68(1 / 2)

加入书签

一连过了五天,端山周围已经架起了不少木制架构的架子和高台,看模样,应该过不了几天,百姓们就能开始开山凿石了。

  工地的不远处,有几个临时搭建的木棚,是专门供百姓们休息和吃饭的地方。没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点,就会有来自县城或者附近乡村的妇人带着准备好的饭菜,来到这里给自家夫君食用。

  有些家隔得远的,或者家里忙着春耕,没空送饭的,也不会饿着。因为李文柏早就考虑到这些,早就命令工地的厨子备好了粥食和茶水,只要到了休息的时间,百姓们就可以道木棚子这边吃吃粥喝喝茶。可以说是相当的人性化了。

  “大人,也就是您,要换了别人,哪能想的这么周到。您看看这些工人们的待遇,就是京都的工坊,都没这待遇啊。”李二牵着马,一边看着四周的布置,一边乐呵呵地跟李文柏说着。

  “百姓们与我们是雇佣关系,不是主仆。说白了,就是合作的关系。他们为我们付出了劳动力,在待遇方面,我们自然不能亏了人家。”

  李文柏说的是实话,在雇佣方面,他还是本着后世的思想和理念。老板和员工的关系,永远不只是劳动力换工资这么简单的等价交换。作为老板,只有真正为员工着想,谋取福利,才会得到他们真心的拥戴,工作起来也会更加用心。员工的幸福度,永远都是一个企业能否长久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

  这个道理,即便到了大齐这个时代,依然通用。

  但是李文柏这个想法,听在李二的耳朵里,却是完全的陌生。毕竟是两个时代的人,想法不能共通是难免的。于是李二很理所当然的,把李文柏的说法,当成了是自家大人一心爱民,为民谋利。

  “呃……虽然听不大明白,但百姓们都说,大人您这是菩萨心肠。”

  “菩萨心肠?”李文柏淡淡一笑,有些意外,摇了摇头,说道:“不,我只是个普通人。”

  主仆二人边走边聊,最后在最边上的木棚子里,看到了那五个商人。

  此时这五人正围在一起,商讨着大致确定下来的工序方案。见到李文柏来了,都连忙起身吗,躬身行礼。

  “本官听说几位已经商定好端砚制造的工序方案?”李文柏开门见山问道。

  “是的,大人请看。”

  其中一个商人将李文柏请到桌子旁,指着桌上的图纸,开始介绍起来。

  图纸画得很形象,介绍也很详尽。从端石的开采到选料、雕刻、磨光、一直到最后的配盒,都有一套完善详细的工序在里面,除了选料需要从五个商人自家工坊那里抽调人手以外,别的工序,本地的百姓都能完成。

  李文柏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端砚卖得好不好,影响的只是县衙的府库。李文柏更看重的,是交合县的百姓劳动力的分配问题。

  对李文柏而言,只有吸收到足够多的劳动力,这项工程,才是有意义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