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52(1 / 2)

加入书签

个蒙学讲师才是正途吧?”

  想起那个闻名京城的小纨绔,贺青也是有些忍俊不禁,但在贺飞宇面前还是保持着父亲的威严,强自压制住笑意:“少在背后嚼人舌根子,不嫌丢人呐?”

  贺飞宇吐吐舌头表示闭嘴,但想到李文柏的状况还是有些苦闷:“父亲,就没有转圜余地了吗?李贤弟于从政民生上颇有天赋,何况现在朝中的风向...”

  “今科若不能及第,怕是就没有以后了。”贺青叹息一声。这个道理贺青又何尝不明白,怨只怨他们回京太晚,让赵成义占了先机。

  “今科!”贺飞宇神色焦急,“若是有王大人的指点还好说,若是没有……”只怕就难于上青天。

  “这样吧,为父先给王大人修书一封,你明日带去。”贺青着人备好笔墨纸砚,“虽然赵成义抢先一步,但毕竟还没递交束脩,师生关系尚不成立,只要王大人出言要收李文柏,赵成义也不能怎么样。”

  贺飞宇点点头,虽然并不觉得王行之会愿意趟这趟浑水,不过也只能试一试了。

  朝中局势风云变幻,在削减兵权这件事上圣上的心思并不那么坚定,文官又向来喜欢抱团,贺家此时急需在文官集团中打上一个口子。

  于情于理,李文柏都是最合适的人选。

  次日天刚放亮,李文柏和贺飞宇早早地就乘上马车出发了。

  虽说骑马更快,但为保万一,贺飞宇把原本确定拜师后才会献上的束脩一股脑搬进了马车里,这才使得两人只能乘车前往。

  王行之虽为大儒但并不迂腐,对于正常考进半山书院的学子来说,王行之并不会苛求他们束脩给得多少,但对于每年三个“走后门”的学生,则毫不客气地狮子大开口,金银珠玉来者不拒,给多了不嫌多给少了不高兴,往往世家也不在乎这点闲钱,就当给自家子弟买了个心安。

  就这样,半山书院凭借着这些“赞助”不断修缮设施,明明没有朝廷拨款,设施完善程度却已经远超国子监。

  不是没有人不满,但王行之奉旨开设书院,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就连皇帝在招生一事上都得给其三分薄面,一般官员要惹他还是得先掂量掂量。

  原本束脩的银钱贺家是准备出的,但是李文柏怎会同意?他是行商之人,广陵的产业还在源源不断给他累计银子,于是赚到的身家银子都在马车上了。

  半山书院坐落在京城郊外十里处的五华山中,因为建在山腰之上,是以取名“半山书院”,书院不设年限,入学后的学生只要未能通过科举,就可一直读下去,不过为防有人滥竽充数,王行之规定凡是连续三年考进士不中的学子,次年要么选择转考明经、明法等科,要么退学回家继续研读,成功将半山书院的学生控制在百人以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