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2 / 2)
谢南音应了声,如果谢雪梅听见了估计会很高兴,可是谢南音面对自己现在的脸,委实高兴不起来。
谢老太太是个持家有道的,赶集那天,她把家里晒好的菜干和笋干都用编织袋装好,让谢大伯带去镇里,谢大伯的自行车是全家最贵重的物品之一,每逢集日,谢大伯都要骑着它带东西去赶集,大堂哥谢家华则挑了担蔬菜去,二堂哥才十三岁,也跟着一起,顺带把她们装蛤蜊的桶也提走了,谢家三姐妹则跟着谢奶奶行动,大伯娘通常是在家里干完活才能去,家里养了两头猪还有几只鸡,都是大伯娘看着。
谢老太太是把钱袋栓裤腰里的,带着谢家三姐妹出门,路上遇到不少熟人,农村地方小就是这样,转来转去的基本都知道谁是谁家的人,谢老太太年纪大,以前丈夫还是村长,因此在村里是很有威望的,大伙遇见了都会主动打招呼。
这还是谢南音第一次在这个年代赶集,热闹是不必说的,大伯他们已经早早的在菜摊那边占好了地,谢南音则跟着谢巧云她们找到谢家华哥俩,自己把装蛤蜊的桶拿了,到卖鱼的地方旁边放好,谢南音打听了附近的水螺能卖上两毛钱一斤,就和谢巧云定了蛤蜊的价,一毛五到两毛之间,不能低于一毛五。
可惜的是蹲了半天,愣是没人问津,大部分人有钱也多是买其他肉类河鲜了,谢南音有些丧气,但还是打起精神左看右看,心里琢磨着下一步用什么赚钱。
中午的时候,蛤蜊好歹卖出了两斤,是个打扮得十分整齐严谨的中年妇女,说话细声细气的,是谢巧云学校的老师,没怎么还价,她们主动用一毛八成交,还多送了一些。
三毛多的钱可以买到不少东西了,大概是开了个好头,后面的也陆续卖了出去,都是一毛八成交,只是本来得有六斤左右的蛤蜊,愣是只卖到了五斤的钱,总共赚了九毛。
谢巧云她们乐坏了,正好一人三毛,谢巧云做主分了钱,一边道:“没想到还真能卖钱啊,改明儿咱们再去捡,河沟里正是蛤蜊多的时候。”
谢雪梅连忙附和:“对对,咱们下回还去。”
谢南音摸着三毛钱紧紧拽在手里,又小心翼翼的放回裤袋,她这个身高,小偷想偷也不容易,不过,三毛钱估计人家也不屑偷。
心下叹口气,想到她们顶着大太阳捡了大半天的蛤蜊也就这么多,何况刚刚她们卖的时候也有不少熟人经过看着,人家也不傻,以后想靠这个赚钱还是难得很。
谢老太太和儿子守着菜摊,两个孙子已经跑没影了,他们这年纪正是好动的时候,谢南音她们过去时,蔬菜已经卖了一半多,倒是菜干和笋干快卖完了,谢老太太见她们过来了,询问过蛤蜊的事,也很为她们高兴,已经晌午了,谢老太太从裤腰带里找出些许小钱,让儿子买了几个煎饼回来,这就是她们今天的午餐了。
这年代的卖的东西都比较厚道,煎饼三分钱一个,但是分量足得很,一个都够她们这些半大孩子填饱肚子了,谢老太太给的一毛五,正好买了五个,她们姐妹三人都有,谢南音太久没吃好东西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