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1页(1 / 2)

加入书签

出乎意料的,众人将王守仁的试卷放在了第一位。

朱厚照拿过来看了看,当场就虎躯一震,不由大为感慨。

哪怕现在的王守仁,还没有经历过被贬谪外放,遭刘瑾派人追杀后在龙场悟道,成为心学大家,可他自十五岁就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之事,哪怕毫无回音,他也开始关注农民起义的成因和解决之道。

后来他游历山海关,探查关外,研究经略四方之策,可以说是年少志高,心怀远大。

能够格物致知,成为圣人,他本身就没有对自己出身阶级的执念,反而能够跳出这个出身,从官场和民间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加上家学渊源,又在王华身边耳濡目染,能够接触到的朝堂政事和施政方案远胜于唐寅和伦文叙,若是论礼法论经义,他们三人或许半斤八两,各有所长,但真正到了政事和策略方面,伦文叙和唐寅的眼光和经验,还是远不及他。

毕竟,以伦文叙和唐寅的出身,他们能接触到的,是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或许因为天赋能感觉到吏治腐败田赋减少对朝廷的影响,可真正里面的因果和朝堂大佬们所思所想,他们很难接触得到。

弘治帝看到这个结果时,本以为他们故意推出王守仁,是要维护官吏的利益,便将王守仁的卷子给了朱厚照,自己拿着伦文叙的试卷先看,看完之后便赞叹不已,觉得此人哪怕出身贫寒,但有松柏凌云之志,文辞优美典雅,言之有物,实为状元之才。

李东阳无奈,他和王守仁的父亲王华是至交,看着王守仁长大,虽然早说过王守仁有状元之才,可在这个时候若是一力保荐,反而会落得徇私之名,对他对王守仁都不好,只能看了刘健和谢迁一眼,叹息一声。

刘健和谢迁也没办法,他们都是一样的处境,和王华的关系好,就没法替王守仁说话,这次能力排众议将王守仁的试卷排在第一,已经废了不少口舌,可没想到皇帝连看都没看,就先点了伦文叙为首。

只能说,运气使然吗?

他们本都已经认命了,或许王守仁就是个老二的命,榜眼也不错,除了少个父子状元的佳话,也没什么大的差别,到了翰林院,以后升职的事还不一定谁先谁后呢。

几位大佬都已经开始考虑,是不是直接让王守仁不入翰林院就到六部观政,这样有能力的孩子,早点扒拉到自己手下,不知能省多少心。

三人从之前的同心协力,到这会儿开始目光转向,刀剑相加,人才就这么少,你拉走我就没了,以王守仁从对策中表现出的能力,无论是到谢迁所管的兵部,还是刘健所管的吏部,李东阳所管的户部,都能有所作为。

抢人之战,马上就要拉开帷幕,之前的战友,转眼就成了竞争对手。

可谁也没想到,旁边安安静静坐着的小太子,忽然一拍桌子,惊叹道:说得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