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页(1 / 2)
因此他的存稿进度十分缓慢,第一册 都快卖到西域去了,家里的书稿也才积攒了薄薄几页——就连梁帝都忍不住差人来问他,需不需要什么资料,他可以从皇宫的书库内找找。
乔镜自然是婉拒了梁帝的好意,毕竟论起资料库,天底下没有比008更齐全的了。
……他只是单纯卡文而已。
最后一册,乔镜是打算等他和景星阑离开这个世界前再出版发售的,所以可能第二册 写完后他会写一些别的内容转换一下心情,第三册就在平时空闲的时候偶尔带着存稿。
之所以这样考虑,还是乔镜觉得第三册 里会涉及到不少关于官场的内容,朝廷到时候对于封禁他书的上谏肯定不会少。
他只想写作,不希望考虑乱七八糟的政治因素,更不想修文,所以便愉快地决定等写完这本书就跑路。至于其他?那就跟他没什么关系了。
景星阑对于乔镜时不时卡文的事实也已经适应良好,在那天开玩笑似的催过一次后,基本就没有再提起过让乔镜赶稿的事情。他前段时间重新栽在地里的各种珍稀种子终于发了芽,现在每天都当成宝贝照顾着,生怕又一不注意就被人摧残了。
院中的牵牛花也纷纷盛放,原本光秃秃的篱笆上爬满了藤蔓的枝叶,每个清朗的天气都能看到五颜六色的蝴蝶在花瓣旁上下翩飞。并不算热烈的阳光投进窗户,空气中漂浮着淡金色的灰尘,淡淡的茶香混合着墨香,时光在这座小院里都显得格外悠长。
望着远处的青山绿水,坐在书桌前的乔镜总是会不自觉地出神,想象着那云雾缥缈的深山中,究竟会是怎样的一副景象。
据刘家村的村民们说,在山的另一端,有一座千年前建立的古寺庙。
从前,庙里住着一位得道高僧,鹤发童颜,眼神和刚出生的婴儿一样澄澈干净。没人知道他今年究竟有多少岁的,曾经有人问过他这个问题,当事人也只是双手合十,微微颔首,笑而不语。
除了他的年纪外,人们最好奇的就是他为什么会出家。
在很久很久之前,他便来到了这座寺庙中,那时候的高僧只是最普普通通的一个洒扫,却能轻松提起上百斤的石锁。甚至还有人说他直到现在功力都未曾衰退,只是不再轻易显露于人前了。
乔镜对于这位高僧的故事很好奇,他让景星阑帮他打入刘家村内的机密情报集中地——也就是那群上了年纪干不动农活、只能每天搬个小板凳坐在村口唠嗑的一群老头老太太中间。
最后,倒还真让他问出了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村里最年长的一位老人说,在他还是少年时,曾出于好奇,和几个伙伴一起跑到那个寺庙中去,趁着那位高僧出门打水的功夫,偷偷摸进了他的房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