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55页(2 / 2)

加入书签

六部积压下来的琐事很多,以往没有做的,或是因为人手难找,或是因为钱财不凑手等等。可如今这些灾民们总是要吃饭的,而饭食大头是各家贵族太太、奶奶们捐赠的,朝廷再少少的贴补一些,就很好看了。

至于工钱,对这些灾民而言,就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了,压根儿就没指望能有。在灾民们看来,背井离乡逃荒的日子,能够填饱肚子,待到洪水退去后,成功回到家乡,便已经是侥天之幸了。

当今得了孙侍郎的折子,当即就召开六部官员,开始议事。

皇帝其实也很烦恼,每当有天灾人祸之时,总有人要大骂当今无道,天降灾祸,作为皇帝他少不了要写个罪己诏,检讨自己哪里哪里做的不对。可皇帝也很冤枉啊,整个国家都是他的,难道他会不想着自己的国家好?所有贪官污吏做的恶,最后都堆到皇帝身上了,如今更是大批流民涌入京城,到处都是难民,不知道的还以为大乾国要亡了呢。

幸而有太子妃出面,筹集了许多米粮,勉强维持住了灾民们近几个月的口粮。可那都是杯水车薪,这些灾民们不单单要吃饭,还要有地方住,还要延医问药,还要日常生活,他们是大乾国的子民,不是讨饭的乞丐。

这样日日乞讨,多少骨气也一点儿没有了,而且大乾国的国库不是聚宝盆,也拿不出这许多东西来,可如今孙侍郎献上的计策,便不同了。

首先是行之有效,不论是修路铺桥,还是砍树做冬衣,都算不得什么高难度的活路,虽然辛苦了些,但大部分的流民都能上手操作,不需要再进行什么培训了;

其次是省钱,毕竟太子妃相当给力,筹措来的粮食还能供灾民们吃一个月,等到做工后,自然是分到那里,由那里负责他们的膳食了;

第三么就是皇帝的私人原因了,他很想快点修好万寿园,这万寿园是皇帝建了献给当今太后的,可太后终日缠绵病榻,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仙去。故此万寿园几乎的彻夜不停的赶工,可如今因着洪灾,万寿园自然也停了工,总不能这当头还给太后修院子吧,不是等着找骂呢。

只是别人都能等,太医院的院正却说后的身体等不了了。如今雇佣灾民前去修院子,岂不是一举三得,一来可以赶工,二来得了个好名声,三来也是为太后祈福的意思。

因着这个,当今大手一挥告诉户部,万寿园的费用从自己私库里出,不需要动用国库的东西了。在场的文武百官闻言,无不山呼万岁,赞美当今孝顺有加,且爱民如子。

当今被马屁拍的很舒服,但是也没有继续开口包下哪个项目的费用,挥了挥手,让各部门赶快回去处理以工代赈一事,这让户部尚书很是失望的叹了口气。

不过对于提出这个好点子的孙侍郎和贾琏,当今也没有吝啬,孙侍郎如今的官位是升不了了,便赏赐了金银财宝;而贾琏又往上升了一品,如今是正五品的户部郎中了。

两年升了两级,以往那些想着看贾琏笑话的人,如今倒是嫉妒的眼都红了,时不时的便要说些酸话。贾琏浑不在意,他自觉自己已经脱离了纨绔的低级趣味,如今是个颇有追求的青年了,更何况他还得养儿子,养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