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33页(2 / 2)

加入书签

目前,原作小说正处于火爆状态,因为是跟自身息息相关的大事,加上报纸上的争论,在全国大范围内讨论热度都是居高不下,地方上也做足了宣传,基本没有不知道的。

前段时间更是因为苏葵再次作为教育模范上报纸的事情又引起了一阵对她本人,对她作品的讨论。

此时,《清河乡之变》的连环画版本横空出世,瞬间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

不必有再多的宣传,只需要说它将这部小说画成了连环画,就已经是最好的宣传。

很快,总共发行十一万册的连环画就被售罄,甚至比当初书发行的时候还要快。

一是有了书本名气打底,二是连环画的受众更加广泛,可能有人看不懂小说甚至干脆不识字,但在娱乐方式匮乏的现在,几乎没有人能够拒绝连环画的诱惑。

不只是小孩子,就是成年人,这也是他们重要的娱乐手段。

更何况,大家已经看了书,被里面描写的解散公共食堂后的清河乡盛景向往得不得了。

现在就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里到底是什么样子,是不是真像书里说的那么好。

赵芝兰的水平当然不会让他们失望,翻着这样一本小人书,一幅幅清河乡的画面在他们面前展现。

连环画是跟随书中情节的,从食堂还在的时候画起,大家一起做饭,平均分配,和他们所有地方都是大同小异,也是他们现在想要改变的日子。

迫不及待的人们直接翻到了改革后的清河乡。

在清河乡所有人的争取下,上级领导终于通过了这个决议,并亲自参与举行了解散仪式。

分还所有上交的锅碗瓢盆,桌椅板凳,粮食分到各家,他们自做自饭,养鸡养鸭,养猪种地,将自家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赵芝兰的笔触生动,画面精美,不仅将里面的人物都生动形象的刻画出来,并且尤其生动地描绘了清河乡家家户户过日子的景象。

赵芝兰并没有夸大,只是如实地描绘,但就是这样才更加动人心弦。

所有看到的人心里都是一阵火热,一是小说情节再现的火热。

对于喜欢这部小说的人来说,看到自己喜欢的故事通过这样的方式具现出来,心里没有不激动的。每一幅画他们都能说出是文中哪一段,大家聚在一起互相讨论,更是将小说和连环画的关系结合得更加紧密。

二就是为里面清河乡的红火日子感到火热,他们关注这部小说,一部分原因就是被里面描写的的景象吸引。

谁不想过这样的好日子?现在看到连环画将这些画面描绘出来更是激动不已,天天捧着看不说,还催着问队里的队长,公社县上的领导,什么时候能轮到他们?

群众的火热完全超出了他们的预料,甚至不用宣传队再下乡宣传就取得了这样的效果。

各级部门连忙将群众的意见汇总上报,很快,这份意见就出现在了宣传部领导的办公桌上。

郭毅对于这个结果是在预料之中的,这本来就是他们的打算,只是这个效率也确实让他惊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