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0节(2 / 2)

加入书签

新知青们一开始听说要种菜,还有些失望。军垦战士对自己的定义是战士两个字,军垦倒是被放在了后面。结果听说是给解放军种菜,他们又感觉好受些了。

嗯,部队也有司务兵,养猪种菜少不了。

还有好奇的知青询问:“戈壁摊上也能种菜呀?”

“能。”田蓝微笑,“我们在沙漠里种了上万棵树,都活了。”

哇!农场新人们发出了惊呼:“真的啊,太厉害了,我们能不能看看啊?”

田蓝笑眯眯的:“当然可以,我们去戈壁滩的路上就经过那片沙漠,到时候你们就能看到了。上次那边的师傅过来还说呢,下了雨,树长得更好了。”

新知青们的好奇心达到了顶点:“沙漠里也会下雨吗?”

“会,但是少。”田蓝解释道,“沙漠环境下有效降雨很少。但我估计,树木之所以能够长得好,可能也与我们种树的器皿有关系。我们在竹筒上端周围包裹的油纸还有树叶。虽然当时我们的目的是防止沙子进入竹筒,将里面的营养液全都给挤出来,但实际上它们起到了一个类似于搜集器的作用。它们的存在聚集了雨水,使得上端开口周围的沙子维持一种湿润的状态,这有利于侧根的萌发。树木长出了侧根,才算是真正的活了。”

男知青们还没有感受到微妙的差别,女知青们却个个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眼前的田蓝,才是她们熟悉的田蓝啊。永远不厌其烦地传授她所了解的农学知识,永远热心又积极。而不是那样的礼貌又生疏。

他们难道就不是她的同志了吗?

姑娘们酸溜溜的,感觉都不想再理会田蓝了。

杜忠江却冒出一句:“那个戈壁滩种菜,我想去看看行吗?”

他转过头有些不好意思地看着冯祥生,“你们去吧,我想去种菜。”

他不想去什么京城,虽然现在他是团员,他在宁甘农场获得了政治上的认可。但是多年的遭遇已经让他变成了惊弓之鸟,他对政治有本能的恐惧。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太可怕了。

还是种菜好,如果在戈壁摊上能种出菜来,那就实在太棒了。

田蓝痛快地答应:“好吧,你是团员,正好可以带带大家。去戈壁滩种菜非常辛苦,但是我们就是要去最艰苦的地方搞建设,这就是我们干革命的证明。”

她指着自己跟杜忠江道,“我们都是在农场加入的团组织。在这里只要你积极表现好好学习,努力向团组织靠拢,组织一定会给你们机会的。”

她又伸手点了几位新团员,“他她他,我们都是今年入的团。”

新知青们又发出了惊叹的嗡嗡声,居然这么快,农场是真的不把他们当外人哦。

被点名的几位知青顿时脸上火辣辣的,感觉自己这时候一走了之,好像总有哪里不得劲似的。

邵明犹犹豫豫的,冒出了一句:“要不我也跟你们一块种菜吧,这活肯定不简单。”

田蓝笑着表示欢迎:“好啊,你也是我们一块入团的同志,一起来呗。”

妈呀,话都说到这个份上。怎么听都怎么让人觉得这里面话中有话。

虽然大家来了农场以后,领导一直强调不看家庭出身,就看个人的表现。但实际上没有谁会真正不在意这些事。这个年代的人,对于家庭成分都无比敏锐。

其中田蓝是他们当中出身最好的人,因为她父亲是革命老干部,打过鬼子也杀过反动派的老军人,是市委的领导呢。

她如此积极地留下来去戈壁滩种菜,又表示欢迎团员。那是不是就证明,这其实也是农场对大家的一次考验。

去京城见领袖是革.命,在农场搞建设也是革.命。他们安身立命的地方就是农场,农场更欢迎什么?似乎已经不言而喻了。

众人面面相觑,一时间都犹豫不决。

冯祥生清了清嗓子,追问田蓝:“你在戈壁滩怎么种菜呀?那里是不毛之地,全是石头。”

“就是用石头种菜呀。”田蓝笑眯眯的,“只要种田讲科学,石头上也能开出花。”

新知青们个个都好奇的不行,追着她问:“石头种菜,那要怎么种啊?”

田蓝转过头,直接走到办公房门口挂着的小黑板前。这块黑板通常是用来发布通知用的,没有重要通知的时候,就会写上当天的天气预报。

她毫不犹豫地擦掉了黑板上的字,然后就着昏暗的灯光,开始在上面画大棚的示意图。

这不是普通的大棚,这是要在戈壁滩里种出菜的种大棚。

普通的蔬菜大棚不需要扛猛烈的风,只要做好保温措施就行。但在戈壁滩上,风吹石头跑,何况是一般的塑料大棚,直接能给你掀翻了。

要扛住风,就必须得有硬功夫。塑料膜不能跟飞沙,走时直接硬扛,那么正面派出的角色就必须得是砖石垒砌成的墙。

砖头不要想了,在大西北乃至全国,眼下,或者说今后十几年砖头都是紧俏物资。像那个《大江大河》,里面主角他们村之所以能发起来,一开始靠的也是小砖窑。

田蓝可不打算要开砖窑,先烧砖头,然后盖房子。

开什么玩笑,她是技术的传播者。现在全国各县都有自己的砖头厂,她有必要教人烧砖头吗?况且她也不会呀。

她会的是她知道用石头也可以盖大棚。戈壁滩上遍地都是石块,取材极为方便,这就省了一大笔开销。

“石头有什么好处呢?”田蓝画好了图,就现场授课,“石头的好处在于一个坚固,盖好的石头屋子,风要吹垮它不容易。另一个就是石头升温极快。戈壁滩之所以成为不毛之地,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冷的时候太冷了,植物会被冻死。但是戈壁滩的光照条件又非常的好,太阳晒一晒,石头就滚烫了。石头可以将热量传导到大棚内。”

“可是……”有新知青举起手来,认真道,“我看过《社会主义新青年》,上面介绍西北地区的昼夜温差极大。而且石头它散热很快,白天有多热,它晚上肯定就有多冷。那屋子里头的菜怎么办?菜会不会被冻死呢?”

田蓝夸奖道:“你问到了点子上。”她伸手指了下戴金霞,“她就是《社会主义新青年》的主编。这些同志都是编辑。”

被点到的人瞬间头皮发麻,因为这些新知青们看他们的眼神实在太过于热切了。还有人现场表白:“谢谢你们,我就是看了杂志,才决定扎根大西北的。这里有最伟大的事业等待着我们。”

其他人也纷纷点头,倒不是这本自印的杂志传播范围已经广到全国了。而是火车将他们从全国各地带了过来,在火车上大家已经互通了有无啊。

既然是来西北搞农业建设,那介绍了诸多新农具以及种田新办法的《社会主义新青年》,自然就成了他们的指南。

新人们热力四射,戴金霞等人都要扛不住了。这些人的问题层出不穷,什么大棚啊,他们也不知道大棚到底是个什么玩意,究竟要如何跟新人解释呢?

好在田蓝还记得自己是65届知青的身份,没让自己的同届丢脸丢到太平洋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