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15页(1 / 2)

加入书签

不光光是官家,便是连旁的臣子目光都落在了那儿。

赵祯侧耳一听,内侍便伏在他耳边说了这二人姓名籍贯,赵祯立刻便知晓了那两个少年人是谁。

按照规定,官家功勋之后若是参加了科举是要预先申报的,所以赵祯早就知道这次武举白锦羲的弟弟还有杨家的儿郎要参加。

这两人一个25,一个才17,都是少年英才,加上出生均是他心腹之家,赵祯对这二人期待极大。

如今一看此二者均是武学基础功底扎实,又相貌堂堂,他立刻露出欢喜满意之态。

帝王的一举一动皆都被人注意着,立刻有人注意到他的举动,为官者聪明人众多,几乎立刻就有人注意到下头的两个人。

官员们互相交换一个视线后都心中有数,此后众臣的反应都比之先前稍稍热烈。算是很给帝王面子不扫他的兴。

事实上北宋仁宗期间虽说文武不相和,但也尚在偏良性范围内,此时军队尚未扩张到让文官无法忍受的范围,军队也不是屡战屡败,只让人觉得养了白养。加之经历前三朝的打压,军汉们亦是逐渐低调。总体来说,相对于后世,此时还处于一个较为和平,偶尔也能坐在一起喝个小酒看个小戏的局面。

夏安然一直安安静静得坐着,只他的视线若有若无得扫视着台下,明面上这位南王一脸淡然,全不做关心姿态。

他同白玉堂的关系有心人若要打听自然能够知晓,但是白玉堂本就是有能有才亦有志者,故而夏安然没有打算也没有必要刻意给他的学生打响名声。

故而就在此时,哪怕白玉堂种种表现极其出色,他依然面色不改,安心品茗。一幅同我无关的模样。

台下的比拼最后几乎成了白玉堂和杨文广两人的独秀,虽也有旁的儿郎表现突出,但是到底被压在了这二人的光环之下,幸好武试部分本身是取合格,不取优劣。

主要排名还是靠的笔试。

也就是说,咱么就是这个要求,通过了就合格,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除了能够给考官和围观众人一点好的印象之外,没有旁的用处。

夏安然微微眨眼,只觉得尽在预料之中。

武举过后便是文试,耀武楼下的平台武具被一一撤除,片刻后桌案被端上,众多学子端坐听题。

武举的题目和文举不同,文举要更为专业一些,考题虽是帝王亲拟,但是早早便被封卷,武举因重开缘故,各方面规矩都比不得文举森严,又图一个气氛,于是考题是现场命题,由考生现场破题。

御案架起,赵祯提笔,一蹴而就。

他只写了四个字,在场看到的人心下却都是一凌。

赵祯写得是——澶渊之盟。

他父亲和辽国定下的,澶渊之盟,在历史上诸多盟约中也算的上极为有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