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页(2 / 2)
随着一波又一波的读书人前往贫民区,不少人当场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作,传回来后引起不少追风,讨论的热度更高,这就导致一个情况,那就是大周京报虽然维持最初的推销模式,可引起的热度小得可怜。
燕向瑾三人原本对所谓的贫民区并没有多大兴趣,并且认为外面的说辞太过夸大了,但当外面引起的热度越来越高,不仅其他官员在谈论,就是他们身边的官员也在谈论,包括燕向瑾在内也不得不亲自过去看了一趟,看到贫民区热闹的景象时瞪目结舌。
此时与最初皇帝过来验收时又大不相同了,一部分原地的居民搬了回来,脑子活络的已经在划定的商业区做起了小买卖,人气这么旺,随便卖点什么都能挣到银子,还有其他地方的商家,看到此处如此热闹景象,也赶紧敲定一个铺子,就算以后人气会回落,但也再回不到原来的情形了,人们会永远记住,这里是整个京城甚至整个大周,率先使用水泥的地方。
没看冯大人机灵得很,早在这里立了个碑,还请陛下题了字,并将工部以及顾大人赵大人等人所作的功绩详细写在了上面,走过路过的还可以看到,有位大儒写的诗也刻在了上面。
燕向瑾看得非常震惊,不敢置信地问身边的官员:“这叫水泥的东西是顾昭弄出来的?他到底是怎么办到的?而且这水泥价格还很贱?”
只是杜仲胶和弹簧也就罢了,在燕向瑾看来也就是挣些银子罢了,最后会让顾昭落得一个与民争利的名头,能有什么好结果,能弄出那东西,也许不过是凑巧,或者是占用了他人的成果,可现在不止杜仲胶,还有这水泥,水泥可不同于车轮胎等物,明显与国与民大有利益,定能推动顾昭的名声更上一个台阶。
牛痘接种是巧合,杜仲胶也是巧合,这水泥还能是巧合?
谁知道以后还会弄出什么惊世骇俗的东西。
没人是傻子,燕向瑾知道自己过去太过小瞧顾昭了。
他身边的年轻男子姓丁,如果顾昭在此就会知道这位姓丁的是何方神圣了,不正是当初在江南文思书院读书时有过一面之会的丁公子,这位丁公子也看得惊诧,他还记得当初在江南碰到顾昭的情形,虽然那时他担着子爵的名头,但说实话,顾昭推拒了他的邀请后,他对顾昭的印象那是直线下跌,转身便不太放在眼里了。
第268章 后续事宜
当初丁公子也没认为顾昭能很快考中举人进而考上进士,等他有出头之日,指不定自己追随的主子已经坐上那最高的位置了。
可谁想他会那么快又在京城听到顾昭的名字,并且还出现在殿试的一甲名单之中,成为那一榜的探花郎,六元状元更是顾昭的同乡同窗,当年一同去江南文思书院读书的,他那时连顾昭都没太放在眼里,又怎会将一个同样从农家出来的穷小子当回事,可这两人牵头办了京报,又在京城名声大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