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页(1 / 2)
于是沈胜洲就找了族长说建私塾的事,这等有利于村里的大好事,族长当然不会反对,消息一传出,沈胜洲在村里一下子声望大增。
声望带来的不同,父女俩马上就感受到了,之前很多人都觉得自家发家史全靠运气,平时遇到了虽然面上不显,自己却能感受到他们对自家的那种不屑。
自从提出出钱建私塾后,那些不屑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尊重。
这种尊重,让沈胜洲直接在族里,有了一定的话语权,这也让他感受到了,拥有话语权后的不同。
本来建私塾的事,是让沈安筠管,在发现这种不同后,父女俩很有默契的做了一下小小的调整。
沈胜洲在不出去收粮的时候,把族长和族老们请到议事堂,对他们讲私塾接下来怎么建,用什么材料。
然后再说一些谁家孙子正好到年龄了,可以直接在村里开蒙,谁家侄子年龄也还不算大,以前家里难没去读书,现在也可以跟着识几个字,以后出门也不怕了……
就这样,出面的事都是沈胜洲,沈安筠只负责盯着私塾的进程。
其实也没什么好盯着的,因为钱是自家出的,村里人自发的过来盖房子,族长和族老也都会每天过去盯着,所以干活的人都省心的很。
东西到位,人员充足,一座两进的私塾,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盖好了。
先生也是早就请好的,开蒙的先生普通秀才就能胜任,为了以示尊重,沈胜洲和族长还是亲自去请的。
先生姓张,也是丰漳县人,四十多岁的年龄,这些年考场上一直失利,最后也失了心气,回家开了私塾,只是他家附近本就有一个私塾,生源上就有些不太够,后来沈胜洲找上他,一年三十两银子的工钱,可比他自己招学生挣的轻松的多,于是就欣然同意了。
两进的新院子,前院教书,家眷住在后院,这可比他自己家里住的好。
张先生知道自己是拿的谁家的钱,对沈安厚自然就特别上心,这让沈安筠松了好大一口气,这才有心思忙其他的。
家里现在请了灶娘,又买了程婆子母女,二妹沈雯可一开始还说自己没事干了。
不过在听过程婆子讲的一些大户人家的规矩后,沈雯可觉得自己好像还有很东西需要学。
虽然和安筠比起来,父母并不是特别重视她,不过该有的教育却没有丢,她自己又是个脑子清楚的,知道以自家现在都情况,自己的亲事,绝对不会是村里这样的普通人家。
沈安筠在忙完私塾的事后,就发现自家二妹,不管坐卧都有了大变样,然后她就突然感觉,妹妹身边好像还差点什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