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页(2 / 2)
而且卖的理由这些人都想好了,只要说这是京城中流行的款式,那必定会一抢而空。
于是织造纺的生意越来越好,也越做越大。
这么一来人手就有些不太够用了。
于是姜子延让人在织布坊门口贴上告示,开始招收第二批学徒。
只是这招收的条件和第一次有些不太一样。第一批招收学徒的时候都没有经验,基本上是姜子延亲自把关挑选的。
而这第二批学徒招收的时候便有经验了。而且姜子延特地注明了,城外的乞丐、贫民也招收,一律不看家世。
预计招收六十个,其中有三十个名额都是预留给乞儿的。
这个告示一出来,不说是临安城附近的村子了,只要是得了消息的,家中有合适的女娃,有的赶着牛车,赶了几十里的路,就为了把家中适龄的女儿送过来。
而且织布坊教学徒们的东西也不全都是织布之类的,还特地开设了认字的课程。
学会认字是做其他事情的基础,有关于许多针法还有织法的书,不能全靠着师父给讲解,也要自己看得懂才行。
姜子延特地请了一个女夫子过来兼职上课,一周只上一节,一节大概两个时辰。
这个消息一出,前来报名的人几乎都踩烂了织布坊的门槛。
得益于往来交易的人增多,姜子延的酒馆生意更加红火了。
虽然临安和京城离得近,但京城的城门口排查的也严格,有些人嫌麻烦,不太往京城走。
所以京城里姜子延的那家酒馆他们只有所耳闻,但并没去过。却没想到在这贫瘠的临安县竟然也有一模一样的酒。
此时临安城中的一家酒楼里,几个南北往来的客商正在说话。
其中一个李姓的客商道:“王老弟当真是没骗我,没想到这小小的临安几年不见,发展的竟然如此之快。他当时说这里有美酒,还有好看的衣服时我都不信。
眼见着他带回去的那些布料和衣服卖的越来越红火,我这才忍不住来看看。没想到啊,这一来发现曾经的临安城如今大变样啊!”
另一个客商接话道:“谁说不是呢?我刚来的时候也很惊讶,这大街上的人竟然如此之多。尤其是那家酒馆,门前排了好长的队。
我想着既然这么多人排队买酒,说明这家的酒应该还不错,干脆让下人跑腿帮我买回来了半斤酒,结果一喝,好家伙,真带劲儿!这不这次过来就带老弟你去了吗?就知道你好这一口,味道如何呀?”
“哈哈哈哈,老哥诚不欺我,这就是味道真不错。入口一股醇香,咽下时还有一股辛辣绕在喉间,当真是绝!”
这一桌总共坐了四个客商,其中三个应该是以前就认识,但来自不同的地方,这次相约着一块过来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