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9(2 / 2)

加入书签

  而弟弟少景会接手父亲的事业,不断扩张温家的财富。

  家里对兄弟俩也是不同的培养方式。

  他快十六岁那年随母亲做慈善,准确地说,是母亲陪他做慈善。

  随行的有温家的工作人员,还有一些“闻讯”赶来的媒体记者。

  山区,医院,孤儿院,这样的走访捐助他这几年已经经历了不少,有媒体称赞他是“君子如玉,明玉如水”,甚至有媒体写他“具有关爱众生的大情怀”。

  那是温家在海顿资助的一家福利院。

  温氏之前已经捐了一笔钱,当天带了很多物资去慰问。

  这里的孩子大多是被父母遗弃,基本都有先天性疾病。

  他们身有残疾,聋子,哑巴,智力低下,没人领养,一直待在孤儿院里。

  其中还有不少是躺在婴儿床上的的婴儿。

  保育员介绍说,刚出生只要是健康的差不多都被领养了,剩下的都是有残疾的。

  同行的人一片唏嘘,母亲也叹了一口气。

  他的心里却是一片麻木,没有怜悯,没有同情。谁也不知道,他从小就是个冷血的人,做不到爱任何人。

  甚至是父母,兄弟。

  保育员抱起一个一直在哭泣的兔唇小婴儿,母亲慈爱地抱过去,轻晃哄着她,抬头看他一眼。

  他明白母亲的暗示,也知道媒体的相机已经调好焦距。

  他却没走近,只是温润地对母亲说:“我们捐赠一批婴幼儿用品,再设立一个残障婴幼儿医疗基金。”

  旁边的人立即附和赞叹。

  “还是温少想得周到,我们今天确实只准备了大孩子的东西。”

  “温少真是有大爱的人,这些实质性的东西对他们更有帮助。”

  院长和保育员感动不已,再三鞠躬致谢。

  母亲注视着他,点头,转头对着工作人员,“记下了?”

  工作人员当场就打电话交代下去。

  后来,院长提议去看大一点的孩子。

  事先已经安排好了,他们是一些有轻微残疾的孩子,穿着崭新的院服,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在上一堂绘画课。

  温少蕴和母亲一起给他们发放带来的书包文具。

  他们用刚发下来的彩色铅笔在洁白的画纸上画画。

  她就在其中,七八岁的样子,在一群神情木然拘谨的孩子中,显得那么出挑。

  她很白净,眼神灵动,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