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64(2 / 2)

加入书签

  等再过半个月,她再打着给长辈送年礼的幌子,还能再送些。

  第二家是孔父的战友家,他和孔父一起出任务时牺牲了,家在山西,骨灰还是孔父帮送回去的。

  这人是家中老大,上有爷奶和父母,下有一堆的弟妹,自己还有三个儿子。

  那里土地干旱贫瘠,每年的收成还不多,靠着他的工资和借债,一家人在困难时期才得以保全。

  从孔父和其父的书信之中,孔庆霏也算对他家情况比较了解,一个字穷,一个词穷苦。

  对他们家的资助,孔父一直没有间断过,就是这样也只是杯水车薪,毕竟他资助的那些钱粮,根本无法供给这样一大家子人。

  这次因为信是孔庆霏写的,所以回信的人就变成了孔父战友的大儿子,一个只比孔庆霏大两岁,却已经有了两儿一女的青年。

  从回信中修改了数次的日期看,就知道这封信对方犹豫了多久才下定决心寄过来,信中透着小心翼翼和羞愧,但还是说了要向孔庆霏借钱和粮票的事。

  让孔庆霏叹气的是,对方下了这么大决心,也才要借10块钱和50斤粗粮而已。

  孔庆霏看完信,直接就请了一会儿假,去邮局回信。

  用的快包挂号信,当场就装了100元钱,200斤粗粮,50斤细粮的粮票,还有20张工业卷。

  看得邮局窗口办事员同志眼睛都瞪圆了,后来犹豫了再三,终于在孔庆霏离开前,还是开口叫住她,想和她换或者买工业卷,他这马上就要结婚,就是差些工业卷,看到孔庆霏一下子就拿出来20张工业卷,眼睛能不直吗?

  孔庆霏本着多个朋友多条路的想法,而且这个邮局距离她单位最近,说不得以后还有她求人家的时候。

  干脆就用了两天,帮这位邮局的张同志把差的都凑够了,喜得这位张同志不行,知道孔庆霏收集邮票,送了她两版他以前存下来的‘全国山河一片红’,也算是意外之喜。

  和前两家想比,这最后一家就耐人寻味了,这人是父亲转业前手下的兵。

  在孔庆霏的记忆里,他还来过她家一次,据说当时他就是回乡结婚的,那时候孔庆霏也才八岁。

  这人个子不高,看起来干瘦却非常结实,不太爱说话。

  这人在孔父去世前两年牺牲了,据说尸骨都没找到。

  信是以两个孩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