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页(1 / 2)
三婶听见停了下来,笑着应了:“等着,我这就给你取来。”
南星抱着未经染色的白布又走到了另一户人家。
这是村里的“染坊”。
上了色的布匹晾在阳光下,干净又美好。
因为时间的关系,许帅只拍了南星跟着染布的过程。
并没有等染得布晾干,而是直接拿了之前染得布,南星又去了村里绣技最好的奶奶家里。
说到梨落村的刺绣,据说是当时因为战乱搬过来的人里面,有一户刺绣世家。
这家人不计较手艺外传,很乐意教村里的姑娘们,久而久之,刺绣变成了村里每家每户的娱乐了。
而且因为和外面隔绝多年,梨落村的手法与本家相比也有了不同,自成了一派。
可惜现在的年轻人都往外面跑,不愿意学了。
梨落村的刺绣其实也面临着失传的问题。
老奶奶的屋子里有一个很古朴的绣架,虽然年过六十,她仍然坚持着每天刺绣几小时。
南星进来的时候,她正戴着一副眼镜,俯在绣架上,细细的绣针在丝绸上跳动。
南星并不用丝绸作为绣布,而是直接拿村里大多用的粗布。
老奶奶见南星过来,摘了眼镜笑了笑。
南星这几天跟着老奶奶学过几手,便也在旁边坐下。
短时间是不可能学会那么精巧的刺绣的,南星便讨了个巧,只做一个简单的团扇,而且在花样上取了巧。
她拿起绣绷把绣布撑开,穿针引线后,和老奶奶坐在一起绣。
时间在两人身上静静流淌,就连举着镜头的许帅都不由得感叹,这幅画面看起来实在是太美好了。
摄影一直持续了两三天,直到南星把团扇完成。
考虑到出售刺绣小手工艺品,南星同时也跟着村里的妇女们做起了发簪、发卡、耳环这些小饰品。
李芝听取了南星的建议,带着村里的妇女尝试将刺绣和时下流行的小饰品结合。
比如南星用来挽头发的那根发簪,其实本来是个生了锈的铁勺子,在勺子头上钻了小孔,再用绣线描绘,就成了一只好看又独特的发簪。
耳环、发卡和戒指这些也一样,刺绣与金属的结合,不同颜色的碰撞,做出来的手艺品好看得不行。
李芝现在也一改之前的愁苦,在看到做出来的东西时,她很有魄力地拍板动用村里的资金买材料,带着大家一起做。
南星问她,她说:“虽然我不懂现在的流行,但就我这样一个不爱打扮的人,看到这些都忍不住心动了,足以见到这些东西是真的好。”
该拍的素材都拍得差不多了,只等着带回去剪辑了。
南星几人在这边呆了半个多月,和村里人都快要熟到不行了,南星和小圆走在路上,都经常会被撞到的人喊过去吃饭......
道别的时候,大家都挺不舍的。
要不是孙雯那边说给她接了工作,南星还想再住几天来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