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5页(2 / 2)

加入书签

答完之后,却莫名地感觉双耳有些发热。

衡南说:“我也常会感到自己很不完美。”

盛君殊听见这话,有些忧心地捏住她细瘦的肩膀:“完美都是假的。”

她已经很好。

从前挑不出毛病,现在……他没觉得这些毛病算毛病。

衡南忽然翘起嘴角,冷冷地说:“我说我不好,重要的不是我觉得,我想听你反驳。”

“……”这样的吗?

“我自贬,想听的是别人的夸奖。”

“我离开,心里想要别人的阻拦。”

“我想被注意,不是面对易碎器皿的那种注意。你可以把我从架子上拿下来,摇晃我,甚至摔碎我,我想被人真心实意地惦记着。”

盛君殊心里越来越沉,他的力道加重,“衡南……”

“懂了吗?”她却扭过头,“这就是孟恬的想法。”

盛君殊停顿两秒:“孟恬?”

衡南叉了个三文鱼寿司塞进嘴里。

盛君殊一团乱的脑子转了半天,才能继续思考:“想死的这个人是于珊珊?”

“多半是了。”

“一次通灵,两个冤鬼的意识交织在一起……”

这还是头一回见。

——也不是头一回。

同时同地死的两个人,如爆炸案中同时炸死的两个无辜行人,或者殉情的一对男女,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但问题是,于珊珊和孟恬不是同时同地死的,于珊珊先死,孟恬后死;于珊珊死在剧场,孟恬死在寝室;于珊珊自杀,孟恬……

除非,孟恬是殉了于珊珊。

孟恬以献祭为目的,为某人而死。但这说不过去,谁自杀选择从上铺掉下来慢慢死?摔不死又怎么办?

又或者,孟恬是被迫殉了于珊珊,伪造成意外?

“殉”这个字,左边是象征死的“歹”,右边是象征寿数的“旬”。古代殉葬,最初是根据王公贵族的寿命来挑选陪葬的人数,是种剥夺他人生命的陋习。

衡南懒洋洋地靠在他怀里:“我想再见见孟恬室友。”

“好。”盛君殊任她靠着。

其实他很喜欢这种坠重感。衡南像飘飞的蒲公英,总让他觉得没实感,师妹把自己的重量完全靠在他身上,才让他觉得很踏实。

他停了一会儿:“衡南,你很完美。”

衡南反应了好半天,才明白他在说什么。

她幽幽地扭过头,仰头盯着他的下颌:“师兄,我也有句话想跟你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