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页(1 / 2)
这份奏章中所言之物,几乎同穆空青心中所想一般无二。
不,还是有差别的。
准确地说,应当是同穆空青三月前的策论一般无二。
除却对于未来形势的预估上显得保守乐观外,余者皆与穆空青所思所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穆空青的目光落在了署名处。
那里赫然写着谢青云三个字。
穆空青看完奏章,恭敬地将其递还回去。
谢青云见状看向永兴帝。
永兴帝对他点了点头。
谢青云开口道:“此事须得从两年前说起。”
大炎并未设立海禁,也并非对海外番邦一无所知,这些年来,也没少有番邦船只抵达大炎。
只是先前都是小打小闹,几条船队,几只海船的事,哪里值得拥有这片广袤土地的永兴帝去费神?
直到两年前,南海口岸来了一支规模远超以往的庞大船队。
因其船只巨大,船上人数众多,且装载有火/炮,当地官员不敢随意允其停靠,最终惊动了大炎南海水师。
直至双方交火数次,对方发觉确实不敌,这才放弃停靠,被水师驱逐出港口。
那一次的交火过程被摆上了永兴帝的案头。
永兴帝也第一次对海外那些番邦小国,有了一个正眼。
开了这个头,后头再有关于海外番邦的奏章,永兴帝也就稍留心了些。
这一留心就发觉到,近五年来抵达大炎的番邦船只数量,较之往年已经翻上了十数倍。
再一查问,那些番邦货物的交易数额,也早在不知不觉间变得相当客观了。
穆空青听着谢青云的讲述,脑海中已经自觉地将他话中未尽之意补充完全。
在发觉这点时,永兴帝除却立即启征商税之外,也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当年与大炎水师发生冲突的船队。
他到底是个帝王,而非商人。
比起番邦诸国通过海贸得了多少金银,他更在意两年前的那场交火。
区区一小国商队,便能有与大炎水师交火的实力,那么他们的朝廷军/队,实力又到了哪一步了呢?
于是,永兴帝便有了派遣船队出海的想法。
只是这个想法初一到朝堂之上,便得了文武百官的反对。
原因无他,盖因先帝也曾两次出海,还并非远航,只是在南岸诸国巡视了一番,便已经是耗资甚巨。
那几年恰逢北方大旱,国库穷得都能跑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