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7页(1 / 2)

加入书签

既然已经明了题意,穆空青当然不会选择跟考官对着干。

他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不出格的情况下出彩。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这其实是非常典型的孔圣人的思想。

孔圣人倡导“克己复礼”,修心为上。

期望用教育感化世人,依靠高道德感构建美好社会。

这一点在经历过法制社会的穆空青眼中,其实是比较理想化的。

但这并不阻碍穆空青由此借题发挥。

举直错诸枉。

何谓直,何谓枉。

如何令世人皆直,无人做枉。

既然出题者都已经明示了,穆空青也就顺从地只提世界观,通篇圣人言。

而对于制度执行的问题上,却皆尽都是一带而过。

末了还要再夸赞几句当今吏治清明,不能叫个别对圣人之言研读不够透彻的人,坏了这河清海晏的太平盛世,应当加强道德教育。

写完之后,穆空青自个儿都觉得乍一看花团锦簇,实际上毫无用处。

穆空青一口气写完初稿,叹了口气。

都是为了生活嘛。

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当然是要顺应上意,少玩花活的。

不丢人。

穆空青对着自己的初稿,从头到尾浏览了两遍,字数上略有超出,还需后续精简。

穆空青这头是认清了,可旁人却未必。

来考府试的,多数都算得上年轻。

这些考生大多一心只读圣贤书,没有太多社会阅历。

哪个年轻学子没有过“一朝扬名天下知”的美梦?

哪个年轻学子胸中没有过指点江山的抱负?

听多了某某名士“刚正不阿”后一举夺魁的故事,便当真以为那样的文章更能显出自己的高洁,从而得上官欣赏。

因而科举考试中,意图以针砭时弊出彩的自信考生,向来都如那过江之鲫一般。

在盼着能得遇伯乐的同时,却也未曾想想,这些决定了学子命运的考官本身,会不会也在他们笔下的某某之中。

于是这同一考场中,有人低眸敛眉字斟句酌,生怕哪句话触了眉头,也有人胸中意气激荡、挥斥方遒。

因着策论这场须得考上两天,还要在考场中过夜,因此这一次穆空青再想避开食水,却是不可能的了。

穆空青在午膳时,照例只用了馒头芯里的那一块,并未动过水。

到了晚膳时,一天未曾进水的穆空青环视四周,见前几日频繁闹出窸窣动静的小吏已经不在,索性假做无意,将墨汁落入了碗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