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91页(1 / 2)

加入书签

“举子读书,不为明理,只为做官。”秦琬如是说。

她的评价虽然有些刻薄,却不无道理。

既然书读得好就可以做官,那么天下百姓当然是纷纷读书,至于能从书中得到什么,明白什么,那不重要。

这些人读书,为的是做官:等到做了官,为的是怎么升官,而非为家国,为百姓做点实事。

就像秦琬幼时在彭泽见到的,那位名叫刘宽的县令,他宽待百姓,镇压豪强,并不是因为他想这样做,而是皇长子就在这里,他要做给皇长子看,哪怕皇长子已经没了王爵。但这样的日子,刘宽显然过得很不开心,所以他散尽家财,贿赂邓疆,只盼自己能够离开此处,去一个可以畅快刮地皮的地方。

“家中有百亩良田者,子弟必有一人读书,不事生产,不理家务。蒙学甚至有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也只读圣贤书’。”说到这里,秦琬面露讥讽之色,“如此举子,纵然得位,又岂能付诸重任?”

“许多举子,谈起家国天下,慷慨激昂。若要问田亩收成几何,庄稼如何灌槪,户籍如何编算,却是一问三不知。”

秦琬的观点,裴熙是认同的。

一个从小就日日读书,除此之外什么都不管的人,未必做得好一方父母官。

相反,若是执掌一支强势的军队,与敌人在血与火之中厮杀,历练成百战强兵的将官,却绝对可以治理好地方!

豪强再怎么强势,在军队面前,也要匍匐称臣;世家再怎么高贵,在军队面前,照样不堪一击。

一个在前线征战厮杀的将军,再怎么不济,也明白该如何笼络人心,指挥士兵。更重要的是,他们不可能不知道一个人一天需要多少口粮,一辆车马可以运载多少粮食,更不可能对付不了区区几个小吏!

当然,这样做也不是没有坏处,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不好控制。

对皇族来说,哪怕有一千个,一万个优点,也比不上这一个缺点。

百姓被盘剥,民不聊生?死就死了呗,反正也影响不了皇室成员锦衣玉食。

世家在地方上耀武扬威,租税收取八成甚至九成?没关系,只要地方上的赋税按时按量交了,世家不与皇室在朝堂上对着干,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呗!

军队实力不强,容易被敌人攻陷?没关系,受苦的不就是边疆百姓么?与中原腹地有什么关系?反正中原有天险护持,守不住的话,将责任都归功于守将就行了。再说了,蛮夷嘛,无非就是烧杀抢掠,喂饱了就行。难不成区区蛮夷,还想夺得中原万里江山不成?就算抢了,蛮夷治得好国家,那才叫笑谈。

秦琬本以为自己为国为民,殚精竭虑,直至现在才发现,她再怎么括户,减税,修河,也只是修修补补罢了。

这个国家,真正要动的,不是筋骨,而是灵魂。

渐渐羸弱下去,不复昔日刚硬风骨的灵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