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2页(2 / 2)

加入书签

就像现代里的语文科目,考试内容要考作文一样。

作文会给题目,有的题目是从各种乱七八糟的书本里提出来的,很多非命题作文都需要考生用逻辑先自行理解题目,然后再开始写作。

这时候拆解题目能力差一些的学生,就可能会写出很多跟题目毫无关系的作文来。这只是现代的一种考试方法。

对于古代来说,寻芳觉得这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考科举的人,将来是要有机会去面见皇上的,是给皇家的人做事的。

那么他一定要内心有积累有足够的文学素养,说话要有逻辑,并且最好说的都是好听的话。

否则你就算极通帖经墨义,也不过是记忆力好,死读书罢了。

要是皇上要用一个人,结果问了一个人问题,他支支吾吾乱七八糟不知道说的是什么,一二三四点都不会分,就这么乱说一通,谁会愿意让这样儿的人待在手下?

皇帝辛辛苦苦科举找人才,结果就选出来一堆书呆子?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考杂文应该就是考验一个人的文学素养,还有逻辑能力的一点。

并且,诗词歌赋对平仄跟对仗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写出来之后会自带属于华夏文明的美感,读来也有韵味。

在学这些的时候,譬如一首诗,五言就有五言的平仄,七言就有七言的平仄,所以古代的一些诗词,读起来都是很顺畅的。

寻芳一开始学这些的时候,也是从“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开始。然后又背诵了大量的诗句,再接受了叶锦的不间断教导,才勉强将这些学好。

另外,学习这些可能也是为了将来好入翰林院准备。

一般来说,将来考取进士之后,接下来就是要准备入翰林院了。

翰林院有时候负责帮助皇帝起草诏书,这时候如果文笔不好,表达不清晰,那进去了又能做什么呢?

寻芳觉得帖经墨义只是考文学基础,而杂文自然就是考文笔跟逻辑了。

可是在杂文方面,寻芳的表现并不优秀。所以只能在草稿上写好之后再用笔润色,首先逻辑一定要通顺,然后再是文辞优美。

两篇杂文写得寻芳头秃,揪掉了不少的头发,最后总算想好,才在发下来的试纸上填写了上去。

结果如何,这可能也得看主考官感觉。

寻芳写得其实并不优秀,脑袋里的典故也不多,这已经是将能用上的都用上了。即便不被采取,寻芳也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了,并不会留什么遗憾。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