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92页(2 / 2)

加入书签

宋挽心底已经有不好的猜想,忍不住问:“所以陛下驳回了我父亲的提议?”

赵擎说:“宋家在瀚京的根基完全比不上卫阳侯府,卫阳侯一表明立场,朝中不少人都与他站在一起,反对的声音太多,这提议自然会被驳回,朝廷按照往常的赈灾之策往边关押运了粮饷,当时卫阳侯和你爹在朝堂上吵了好多次,为了验证自己是正确的,那一次的赈灾粮饷是卫阳侯亲自押运到边关去的。”

所以,最终验证卫阳侯是正确的吗?

宋挽想问,话到了嘴边却张不开口。

如果卫阳侯是正确的,她爹的仕途应该早就终结,根本不会升为吏部尚书。

“卫阳侯到边关后没多久,朕便接到了八百里急报,说边关有将士带着难民造反,甚至还要叛离昭陵,投靠邻国越西,消息一传回瀚京便震惊了朝堂上下,你爹主动请命要去边关查明情况,朕命当时的瀚京校蔚陶运山与你爹一同赶赴边关彻查此事。”

宋挽只知道冀州校尉陶运山受过宋家的恩惠,具体缘由并不明了,上次让顾岩廷剿匪遇到困难便去找他也是抱着碰运气的侥幸心理,如今看来多半是因为这次的事了。

宋挽本以为这件事还会有很多峰回路转的内情,却听见赵擎话锋一转说:“不过他们还没赶到边关,这次叛乱就被卫振烃镇压下来了,卫阳侯后来呈上来的折子说,带头作乱的是卫振烃一手提拔的一名副将,危急关头,卫振烃大义灭亲,将人斩于马下,平息了叛乱。”

既然是叛乱,就不会是仅仅斩杀一人那么简单。

宋挽很难想象,赵擎这一番话后面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腥风血雨。

按照这个时间推算,那次叛乱之后不久,卫恒的身体就开始不好了,卫振烃没多久也卸甲归田,回瀚京颐养天年。

应该是那次叛乱寒了卫振烃和那些将士的心,也让卫家和皇室有了隔阂吧。

“朕承认那件事朕当时做的有些不妥,事后朕也想过要弥补,但卫振烃太倔了,他什么都不要,铁了心的要辞官,军中拥护他的人那么多,他一走,那些将领都要跟着走,他也未免太不顾全大局了!”

说到这里,赵擎的情绪有些激动,时隔多年,在这件事上仍对卫振烃有不满。

宋挽胸口堵得厉害,她没有亲身经历那些事,却也能想象到大概发生了什么。

镇国公能做到威名远扬,麾下必然没有孬兵,所谓的叛乱肯定是有隐情的。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