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24(2 / 2)
☆、第七十八章
不过平庸也有平庸的好处, 至少在强势如杨太后的手底下做事, 只要事事听从吩咐办妥就是。就如这次黄河于孟津决口之事,杨太后已经开口让户部、吏部两部官员处理,施首辅只尽了首辅之责、勉励两部官员几句, 全全放权,便与其余次辅、五人一起商议其他政事。
自泰昌五年开年以来,就立春一月便大小麻烦事不断,先是黄河于孟津决口,接着延绥一带又颗粒无收。
好吧,在小冰川时期的影响下,大明境内大部分地区收成都不佳,所种植的常规农作物只够果腹。只是延绥一带更加严重罢了。
内阁官员们平时都在俗称内阁办事处的地方办公。地址在紫禁城午门内以东、文华殿之南、内阁大库之西的一幢单独宫殿内, 正殿牌匾上书内阁大堂。
左右偏殿都设有书房, 里面放满各种四书五经,诗歌典易。天启年间时, 内阁官员们皆集于昭德门之东南隅办事,只在新授职之日,于内阁设一公案。而泰昌元年起, 新帝登基, 杨太后觉得内阁办事处空着不好, 就让内阁官员们就在内阁大堂办公,昭德门之东南隅则腾为休息室,以供忙碌于政事忘了时间、未能在宫禁之前出宫回府的大臣们歇息之用。
如此一来,倒也免了内阁官员们来回奔波之苦。只是办事效率嘛, 也没提升到哪儿去,至少一个该怎么赈灾的问题就反复谈论了几天,然后施首辅和稀泥的态度下,往年怎么做的今年还是怎么做……
于是赈济灾民一事仍然是赈灾之事仍然是延绥知府、今年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施首辅以及内阁其他次辅轻车熟路的下发中枢旨意,免延绥一带赋税、调拨二十万石粮食运往延绥一带赈济灾民。
中枢旨意下发到延绥一带后,还算好官、做事比较靠谱的延绥知府很是松了一口气。他们是知道饥荒一发生,朝廷一定会做出反应的,也会调拨粮食运来赈济灾民的。调拨粮食的快与慢,他们就不好枉自揣测了。
这快了吧当然最好,这慢了,人心浮动之际最忌调
↑返回顶部↑